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子明:教育與寒門學子的兩難令人擔憂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31日 14: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寒門出貴子”,這一千百年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格言,在最近一個月內,似乎遭到了顛覆。本月初的一期《南方週末》以《窮孩子沒有春天?》為題,報道了農村生源在一線高校的比例越來越小的現實。自此,引發了越來越多人關於“寒門難再出貴子”的擔憂。近日,《人民日報》也關注這一問題,提醒社會要警惕“上升通道越來越窄”。

  眼下,“寒門”若要出“貴子”,首選甚至唯一的一條路子,自當是讀書,一步步地讀下去,直到大學、研究生。如今,農村生源越來越少,一方面是因為城市化的加快,另一面也反映出,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這當是一個老問題。我們還應該思考的是,在當下,是否仍須依靠上大學這條老路,來作為農村及底層家庭的年輕人向上晉陞的通道?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的科舉制帶給寒門的希望。如今的高考,猶如當年的科舉,還是被奉為跳出“農門”的不二法門。誠然,在溝通階層流通、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教育應當承載著重要的功能,但如果把推動公平的責任全都推到教育一方,則對教育自身也會産生不小的傷害;甚至於,教育反而會成為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的推手——年輕人通過考試上學進入城市,而導致鄉村的空心化。

  農村生源減少,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少農村孩子覺得花那麼多錢上大學,也不一定找到好的工作,不如不上。其實,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難道就沒有這種想法嗎?究其緣由,還在於應試教育的弊端一直滲透到大學,導致大學所教與社會脫節。而再往前推,正是由於,人們對教育持有過多的功利化要求,希望進入學校就要一直往上升,於是,正如教育學者楊東平所言,我們的教育就呈現出一種以考試為階梯的金字塔形狀。

  在促進社會公平上,教育所能承擔的,只是在基礎教育的普適性方面平衡,所以,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仍當義無反顧地推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化,避免優質教育的貴族化。但在這之後,教育更應體現出其差異化。每一個年輕人,在進入大學之前,有沒有想想上大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要探究真理,還是就為了謀一份好工作。如果是為了後者,就必須想到,大學可能未必要承擔這個功能,這種時候,不上大學而謀求別的晉身之路,也是理智與當然的。

  在一個現代社會,每個人的上升通道自當更加多元化,這也包括教育自身的多元化。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總是以為只有上大學,而且必須是重點大學(還最好是綜合性大學),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以至於學歷崇拜的魔影揮之不散——所謂“貴子”的“貴”字,不就是希冀一紙大學文憑來為自己鍍金麼?相比之下,直接為找工作服務的職業教育卻總是被邊緣化。

  山東省教育廳長齊濤曾總結中國教育的“八大癥結”,認為職業教育應與大學教育只有類別之分,而沒有層次的高下之別,並倡導職教的免費制度。這樣的思路,無論對寒門學子還是教育,或許都是有益的。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教育資源
  • 寒門學子
  • 貴子
  • 教育學者
  • 上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