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章迪思:“爆料高發期”的背後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30日 13: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上周,因“人耳鼠造假”而廣受質疑的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曹誼林教授,在事件發生後首次正式面對媒體,並展出了8隻人耳鼠以證清白,該事件由此告一段落。但頗值得玩味的是,此前向媒體爆料曹誼林“造假”的“知情者”,選擇的時機相當微妙——正是曹誼林準備參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當口,而在中國工程院日前公佈的最新一輪院士候選名單中,已經找不到曹誼林的名字。爆料者的動機我們不得而知,曹誼林的落選是否與此有關也無法妄加評斷,但是近年來,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期間,總有各種內幕、爆料紛紛浮出水面,原本嚴肅的學術評議,愈發有變為社會新聞甚至坊間八卦(如段振豪之流)之趨勢,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院士增選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是導致 “爆料”集中爆發的直接原因。爆料者的動機各不相同,然而心態卻出奇一致:趁大家最關注的當口,不管證據是否確鑿,先捅出去再説!正可謂“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而諸多圍觀者呢?似乎也暗暗期待着這樣的事情發生,“喏,我説吧,院士增選亂得很,這麼爛的人也來參選!”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表示對中國學術圈 “很失望”。

  當然,院士增選過程既然有公示,自然允許有異議。但是異議如何表達、向誰表達,卻決定了整個事件是往嚴肅的學術評議方向走,還是往社會新聞、八卦談資方向走。正如一位老院士所言,正是媒體和社會公眾對院士的過多關注,讓有些人把選院士當成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過度圍觀反而害了學術圈。從這個意義上説,人們對此事的態度越是平淡,院士增選才越有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但是,再往深一層講,人們關注院士增選,其實關注的是院士制度本身。“院士”作為我國科學技術人員獲得的最高學術稱號,究竟該不該和其他利益因素捆綁?作為院士,是否應該在當選後繼續做出貢獻,是否有必要搞終身制?院士獲得多少物質獎勵才是適當的?一直以來,這些都被視為“敏感問題”而讓很多人諱莫如深。作為普通公眾,又的確看到了個別院士不務正業,在會場飯局間穿梭;或是某些地方政府視院士為寶,豪宅豪車虛位以待……總之,不正視院士稱號帶來的“馬太效應”,並採取積極應對措施,只會加深公眾對院士制度的誤解。誤解不消、圍觀不止;圍觀不止,則爆料不斷。如此以往,院士增選有朝一日真的會成為報紙社會新聞的頭條也未必。

  院士增選成為爆料高發期,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日常化的學術監督機制的缺位。縱觀國內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目前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學術委員會少之又少。一旦碰到學術爭端,大多抱着息事寧人的態度草草處理。長此以往,有爭議者自然不願在平時向學術委員會提出爭議,因為自知“提了也白提”。相比之下他們更願意挑個萬眾矚目的“好時機”,這樣才有效果。不幸的是,院士增選,就是這樣的“好時機”。然而,學術圈健康、正氣之風的養成,應該靠平時的日積月累,靠一套完善的學術監督管理機制。要靠院士增選期間的爆料來達到凈化學術圈的目的,多半會弄巧成拙。

(章迪思)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爆料
  • 院士
  • 院士增選
  • 學術評議
  • 造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