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曉忠:人力廉價優勢已成為過去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4日 09: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諸如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廉價優勢,一直被譽為中國參與國際貿易和分工的主要競爭優勢,遺憾的是這些是長期有違市場機理所帶來的市場價格扭曲,而非真的有那麼低。

    近來,東莞製鞋業風聲鶴唳,不斷傳出工廠關閉的消息。東莞中大型企業如安加鞋業、飛利達鞋業、聯運鞋業等公司已關閉或搬遷,麥斯鞋業、惠豐鞋業、永盛鞋業等多家鞋企正在大範圍縮小生産規模。(據《第一財經日報》)

    人們習慣於把中國各地紡織製鞋等輕工業所面臨的困境歸因于用工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問題,並以向用工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和內陸省份轉移以減緩壓力。

    坦率地説,儘管原材料、用工成本和人民幣升值等外部壓力是導致曾為中國製造貿易順差的輕工業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但卻非根因之所在。應該説,諸如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廉價優勢,一直被譽為中國參與國際貿易和分工的主要競爭優勢,遺憾的是這些卻是我們長期有違市場機理所帶來的市場價格扭曲,而非真的有那麼低。

    事實上,國內原材料價格低廉源自於要素資源的價格管制所帶來的人為廉價,如電價等,同樣勞動力價格的低廉並非單純的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而很大程度上源自制度性因素———大量農民工轉型為産業工人,而廠商未提供必須的社保福利、勞動力市場缺乏集體議價機制導致勞動力相對資方的訴求弱勢等,導致了勞動力價格的人為扭曲。

    這種要素資源和勞動力價格的市場扭曲性廉價,雖在改革開放30年來推動了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競爭優勢,但這種本身以中國福利凈流失的比較優勢,終將不會是免費之午餐,其代價是中國經濟嚴重失衡、轉型之困以及把大量國內儲蓄以外幣計價的金融資産的形式暴露出鉅額風險敞口———鉅額外匯儲備。

    其實,當前不僅是製鞋紡織等輕工業面臨著市場對長期扭曲的要素資源價格的修復調整壓力,機電等資本品出口也將面臨著要素資源成本上升等壓力。

    當前原材料、用工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等,本質上是市場對過去人為壓低要素資源和勞動力等價格的修正,這一修正過程不僅遠未結束,而且國內通脹面臨新的壓力,這將致使通脹更為長期化;而通脹的最終結果使中國的資本品和勞動密集商品不再具有廉價優勢。

    由此可見,當前東莞製鞋業等暴露出的出口之困,實際上是中國經濟增長和出口模式之惑,而非是單純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問題。因此,有關部門必須清晰地認識到,任何國家經濟增長的秘密源自技術創新等為主的全要素生産率提高,而非要素資源投入和規模優勢。隨著美歐經濟陷入政府債務危機之中,中國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更不現實,中國要真正借助全球經濟危機壯大自身,就需為國內的技術和管理創新提供穩定而便利的環境,如加快市場化改革,降低交易成本等,以增加自主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能力;否則,繼續沉思在所謂的廉價優勢將錯失發展和轉型良機。

    □劉曉忠(廣東 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