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周繼堅:“不交錢就拆線”拆掉了醫生天職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0日 09: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楚天都市報》報道,武漢打工者小曾因付不起1830元的醫藥費,受傷的右手被醫生縫了針,又當場拆掉了線。對此,他的老闆很是不解:“就算沒錢付,還能把縫好的線拆了麼?”日前,事發醫院已對當事醫生作出停職和行政記大過處理。

  醫者仁心,救死扶傷乃是醫生的天職。可從上述事件來看,既不見醫生有絲毫“仁心”,也不見醫院提供協商解決的辦法,強硬的“縫後拆”發生在一家有上百年曆史的公立三甲醫院,讓人錯愕憤怒!拆開患者的傷口,不僅拆掉了當事醫生的醫德,也拆掉了和諧醫患關係的橋梁,拆掉了人們對於醫院的正常價值判斷。

  近年來,一些醫院見死不救、見傷不治的情形時有出現,而醫院拒絕施救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因為患者無力承擔醫藥費用。擔心提供醫療服務之後不能“回本”,這種利字當頭、不管不顧的態度,顯露出部分醫務人員對待患者的冷漠。縫針、拆線,兩次手術的實施表明,有些醫務人員並不在意醫療資源的浪費,而更在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是否兌現。由此來看,醫院光顧著賺錢,凡事以金錢收益為衡量標準,醫生的醫德滑坡也就在所難免了。

  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的確需要經營創收來維持運轉,醫務人員也有保證收入的客觀需求。交納醫療費用,是患者應當遵守的規則,但不應成為拒絕救死扶傷的藉口。作為事業單位,公立醫院本身就具有社會公益性,應當在患者需要救治的時候主動提供救治和幫助。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曾下發文件,明確要求對危重急診患者,應“先及時救治,後補交費用”。然而事實證明,這樣的規定在實際操作中並未得到貫徹。

  醫療服務是拯救人的生命和健康,顯然不可以用簡單的商品邏輯來衡量。然而,“以藥養醫”的走樣、“過度醫療”的氾濫、“收受紅包”的流行等,使不少醫院的基本職責發生了變異,從而造成近年來醫患矛盾的頻頻上演。此類事件的一再發生警示有關部門,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依然任重道遠。醫院的趨利、醫生的“現實”,這些急功近利的毒瘤,正使醫療機構偏離了政府要求和百姓期待。

  眼下,全國性的醫療改革正在不斷深化之中,如何扭轉醫院的“金錢眼”和醫生的“功利病”,是改革的重點所在。在宏觀層面,有關部門要正視極端個案反映出來的問題,加大醫院投入、加強機構管理、完善居民保障。

  醫生的血管裏不能沒有“道德的血液”,醫院也不能失去“治病救人”的底線!    (周繼堅)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醫生
  • 拆線
  • 和諧醫患關係
  • 仁心
  • 過度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