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若塵:迎新別老在錄取通知書上下工夫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4日 14: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今年各大高校都在錄取通知書上爭相賣萌,如南京理工大學的“淘寶體”、上海財大的“存摺”、北大附送的遊戲光盤、中山大學的教授手寫篆體、復旦大學的“小清新”體等。據了解,大學錄取通知書花樣翻新,今年並不是頭一次。早在2009年,北大就開始附送遊戲光盤了;山東大學錄取通知書裏還附上了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的照片,以求學生能第一時間就可以和大學領導“面對面”。

  大學為了和學生套近乎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姿態的變遷,也有人質疑脫下“正裝”的錄取通知書太過花哨、華而不實。似乎,爭議的焦點始終停留在錄取通知書的本身。我倒想反問一下,為了迎接新生,難道大學就只能在錄取通知書上下工夫嗎?

  最新一期的《麥可思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國外高校如何迎新的方法。美國高校“新生導向”的模式歸納起來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安排在4月的入學前模式、第一學期前期的新生周模式,以及在第一學期或整個學年的新生課程模式,高校根據實際情況往往可以聯合採用。

  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迎新周計劃表一般在9月初就發出(英國大多數大學在9月的最後一個週一開始迎新周活動)。同期,學院的學生會在Facebook(臉譜)網站上建立Freshers(新生群)的小組,各係也都建立自己的迎新小組,並選出負責人,厚厚兩本的新生手冊和學生會宣傳冊提前兩周寄給新生,附帶需要預備的各種物品清單。

  我注意到,在入學前模式中,美國“新生導向”既面向已錄取的學生,又面向那些決心未定、忙於擇校的生源;既針對新生本人,又針對其家庭成員。形式從大規模的校園參觀,到小型的團體會議。同樣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也會寄給家長一封迎新活動邀請函,請家長在“倫敦政經學院校友的家屬及朋友”這一組織註冊,並且進行校園“深度遊”,和自己孩子的個人指導老師見面,介紹學生情況,互相認識以便日後聯絡。

  反觀國內,目前正是招生錄取進行時,我國高校在新生錄取時,一般都是由招生就業處的工作人員和部分輔導員參與負責,分赴各地招生點,通過拉橫幅、現場諮詢、電話拉攏等方法召集生源,一線的教師基本上不參與招生的過程。而且,學校迎新服務的對象僅限于學生,對家長及其家庭成員則不予重視,基本上沒有“入學前的準備活動”這個概念。一般是等學生進校前一兩天開準備會議,等到新生入學後基本上直接進入軍訓這個環節,而家長履行的是“送孩子報到”這個職責,報到結束也就匆匆離開學校,並沒有深入了解學校、與教師交流的機會。

  國外大學的做法我們可以借鑒、學習,除了在錄取通知書上花樣翻新,大學能做的其實還有很多。高校在面臨生源危機的時刻,要想在競爭中穩操勝券,不能坐等“倒逼”,而應該主動想辦法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服務的項目,並且要對各個項目加以評價以提升服務質量。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迎新
  • 招生錄取
  • 家長
  • 生源
  • 深度遊
  •    

    搜索更多迎新 招生錄取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