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吳喬:捐贈查詢粗略,公眾難投信任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1日 08: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公眾期待的,不僅是捐贈平臺的完善完備,還有慈善機構規範徹底的公開透明。

  在當事方的承諾和公眾期待中,“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信息發佈平臺”上線試運行。從這一平臺所能提供的有限而粗略的捐贈信息中,公眾對這一平臺“早産兒”的擔憂被證實。

  面對信任危機,紅會終於積極回應。平臺的推出,為的正是試圖挽回其受損的公眾形象,重建社會信任。

  然而,這個“早産兒”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包括信息查詢太過粗略,很多因素沒有考慮到,太多的公眾慈善愛心沒有注意呵護。比如,個人捐款10萬元以上和企業捐款50萬元以上,才能查到相對應的援建項目及善款的具體使用情況。再比如,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很難知道哪筆錢是自己捐的。還比如,在先期公佈的玉樹地震捐贈收支使用情況中,居然還錄入了地震之前的數據。

  如果説這些只是準備不足,那麼有些則是從一開始就欠考慮。之所以如此,則是由於紅會對公開透明的理念把握得不透不深,在於對捐款人的心理和意願把握得不深不透。比如,對於捐款人來説,大多希望自己的捐贈去向、明細清楚明白,如此才能使捐贈行為變得具體、生動,進而激發自己的捐贈情懷。同時,也有人有慈善隱私訴求,並不希望自己的行為被他人所知,如果人們很容易查到其他人的捐贈情況,就可能給有此等訴求的捐款人以不期待的麻煩。因此,只有同時兼顧捐款人的公開透明需要、慈善隱私訴求,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需要。

  在更深層次意義上,公眾關心的,其實不只是一個捐贈平臺的數據詳略、捐贈人的意願實現,以及其他諸多因素的詳細考量,更關心的是慈善機構的現代慈善理念與制度。如果慈善機構能夠對自身的運行開支公開透明,對所有捐贈信息和去向實時更新發佈,對慈善機構的運作法則徹底公開,那麼才可以説,慈善機構是一個充滿陽光的領域,這個捐贈平臺也自然是在陽光之下。

  有了這樣的陽光,公眾才會投以徹底信任,相信可以把善款放心交給它,相信它能夠讓善款發揮最大效用、最好實現捐贈人的意願。由此,慈善機構才會充分凝聚社會慈善共識,吸引更多慈善捐助。在此基礎上,慈善機構才會成為公眾便捷高效的慈善傳送渠道,節約慈善行為的社會成本。一些大慈善家也就可以放心借用這個渠道,而不再幹那種捐贈600萬去保證100萬送到所需要的人手裏的尷尬事。

  從捐贈查詢到慈善機構,其公開透明粗略,社會信任也粗略。因為公眾期待的,不僅是捐贈平臺的完善完備,更是慈善機構規範徹底的公開透明。

 

責任編輯:田智鋼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