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趙清源:“橋堅強”的啟示,別讓權力綁架科技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5日 1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西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杭州錢江三橋引橋塌了。距離它建成通車不過14年。但是與它同處於錢塘江上的錢塘江大橋,74年來屹立不倒,被網民熱捧為“橋堅強”。由茅以升所建的錢塘江大橋,設計壽命50年,已經超期24年,且從未大修過。錢塘江大橋是按照20公里的時速設計的,設計荷載鐵路面軸重50噸、公路面15噸。目前在這座橋上,動車可以跑到時速120公里,40噸、甚至60噸重的汽車也在橋上跑。(7月24日新華社)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橋堅強”的“我自巋然不動”,給目前很多連豆腐渣都不如的工程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不知道這一次為工程質量百般維護的專家們又作何解釋,是引用晦澀難懂的數據理論施放煙幕,還是帶來耳目一新的包袱笑料娛眾之樂,不管怎麼樣,在已經到來卻可能還未結束的“塌橋季”中反思“橋堅強”的意義,都是“必須的”。

  表面上看,近期發生的幾起塌橋事故背後都有隱約可見的腐敗問題,而且,都牽涉政府官員,可是,如果只把事故歸因于一句“工程領域的權錢交易”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即使施工方存在腐敗問題,仍然很難解釋工程建設中的監理、建設後的審計、監察等其他環節的不察甚至形同虛設。

  每次出事後,專家們盡可以“穩坐中軍帳,當起諸葛亮”,從技術層面解釋是這裡偷工減料,還是那裏設計不合理。可是,“橋堅強”的存在告訴我們,不論是施工難度還是技術把關,我國的科技人員是完全可以勝任的。既然如此,那在事故發生之前,從建設目的到工程設計,從預算編制到工程監理,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是否都經過了科學的證明和充分的討論呢?設計人員、技術人員的意見是否得到了尊重和採納呢?

  被工程界常常引為前車之鑒的一個案例是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尷尬境地。2003年秋,陜西渭河下游5年一遇的小洪水,導致50年不遇的大洪災。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張光鬥與水利部前部長、全國政協前副主席錢正英對此發言:禍起三門峽!三門峽水電站是個錯誤,理當廢棄。張光鬥認為,三門峽水利樞紐為了發電,水庫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使得上遊地區特別是陜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積嚴重。其實,當初建設三門峽水利工程時就不乏反對的聲音,水利專家黃萬里就曾指出,三門峽的規劃違背了水流必然挾帶泥沙的自然原理,破壞了河沙的自然運行。可嘆的是,這種呼聲被漠視了。

  可以看出,工程質量安全能否得到保證,與決策和監管過程息息相關。在權力指向和科技訴求發生矛盾之時,政府部門是利字挂帥堅決上馬,還是察納良言修改規劃,是權力通吃資本收買,還是重整方案三思後行,其實已經為一個工程的生命走向預設了伏筆。

  我們相信,科學技術只有不再顧盼權力的眉高眼低,不再為權力的“GDP錢景”所綁架,才有可能為從技術上建起一道工程安全的屏障,它才能和存于良心的道德屏障互為表裏,遏制“橋垮垮”“樓脆脆”的發生,避免出現“獻禮之後準現眼”的悲劇。

(趙清源)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橋堅強
  • 權力
  • 錢塘江大橋
  • 黃萬里
  • 科技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