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晶瑤:同病同價,好經還須防止被念歪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2日 15: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8月1日起,北京市將啟動醫保付費制度改革,開始按病種付費,6家醫院成為首批試點醫院,108個常見病組列入按病種付費項目。北京市也成為國內首個啟動醫保付費改革的城市。(7月21日《新京報》)

  醫改的目標是實現老百姓“病有所醫”,然而新醫改的進展與民眾的期待仍有較大差距,以藥養醫現象仍然廣泛存在,看病貴看病難並未根本扭轉。如今,北京成為全國首個啟動按病種收費,並且採用醫保付費改革的城市,民眾對這一改革寄予厚望,期待其成為劈開醫改頑疾的利器。

  按病種付費的醫療模式,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同病同價”,這種收費模式其實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這種付費做法,一方面可以對醫保基金的花費進行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對醫療質量的一種控制,最終導向是促使醫療機構合理用藥。病種分類方案系統(DRGs)在美國臨床試驗了20多年,是耶魯大學詳細測算得出的一個平均住院日和費用額度。醫療費用的支付方,即保險公司,按照DRGs的標準補償醫院的各類成本。

  這一制度設計的初衷是有效控制醫療費用,防止過度醫療,對當前國內各大醫院存在的“以藥養醫”弊病有相當的針對性。國人隨便得個頭疼腦熱,只要一進醫院的大門,沒有個“最低消費”肯定出不去門。“感冒經濟”就是其中一個力證,明明喝碗薑湯就能治好的病,大夫偏要給你開上一堆全家人一起上陣都消化不了的藥,還因此産生了“吊瓶依賴症”,乃至抗生素濫用等問題。如果能夠按病種就醫,有了明晰的標準,自然就會“小病小治”“看病下藥”,有效地堵住多開藥、多檢查、大處方等“過度”醫療的口子。

  雖然這一制度的目的非常好,但漏洞依然存在,仍須防止好經被念歪。

  例如,按病種付費實施中,要根據疾病診斷、治療方式、病症嚴重程度等來對患者進行分類,根據分類確定每個病組的收費標準,並參照上一年度社會平均醫療費用定價。那麼此種分類標準究竟由誰來制定,由誰來監督,有沒有除醫療系統單位以外的第三方參與其中?是否可以實施類似于聽證會制度(千萬別是目前流行的“聽漲會”)的方式,召集患者、醫生、醫藥領域專家等利益攸關方代表共同草擬出分類的標準,讓每一方主體都有權發言,而非一言堂式的分類定價機制。

  此外,“同病同價”的“同”字上也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單純為了追求控制收費,可能會導致醫療服務質量的下降,發生以“質量換費用”的情形。譬如,孕前檢查時可能為了節省費用而將四維彩超換為普通彩超等。

  要想“同病同價”的經不被念歪,讓改革的努力不致異化,首先應該強化制定按病種收費體系的實施細則,讓醫院無空子可鑽,自覺學會“做減法”,控制診療成本。同時,政府和社保部門也要在財政上給予必要支持,保障醫務工作者的權益,讓其工作有與之相稱的回報,這樣才能維繫基層改革的積極性。(劉晶瑤)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按病種付費
  • 醫療費用
  • 醫改
  • 藥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