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武坤:有些事怪不得舉國體制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2日 1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繼數年前全國舉重冠軍鄒春蘭退役後當搓澡工的消息引發爭論後,日前,大運會體操冠軍張尚武退役之後生活無著落,不得不街頭賣藝謀生的新聞再度引起廣泛關注。

  作為曾經周圍到處是鮮花和掌聲的世界冠軍,淪落到沒有“體面、固定”的工作,類似事件的連續出現,多年來體育領域實施的舉國體制和金牌戰略再次成為輿論的指責重點。誠然,近年來體育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其集中體現為“金牌數量上去了,群眾體質提高不多”,這種現象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但是,要把鄒春蘭、張尚武的遭遇完全歸結于“舉國體制”,則有失偏頗。

  在談論張尚武等人退役後的生活經歷時,首先得有這樣一個概念——賣藝或者當搓澡工,這都是更多的人的謀生手段,冠軍退役後為什麼不能幹呢?恐怕,這還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身份意識特權意識在作怪。冠軍的頭銜也罷,運動生涯的輝煌也罷,事實上它只應該是每個運動員生活中的一個經歷,不應該成為永久的身份和地位象徵。

  事實上,競技體育有其特殊性,隨著觀賞性對抗性的提高,運動員必須犧牲很多時間來專注于自己從事的項目,而且背後必須有強大的機構來保證訓練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就足球運動而言,2010年世界盃上,表現搶眼的德國隊隊員的年輕化和技術打法的成功轉型讓人驚嘆,對此德國在足球領域全國性的人才儲備是功不可沒的。再比如近年來獨步天下的巴塞羅那隊,它的人才後備機構拉瑪西亞青訓營實施的哪只是“舉國體制”,説是“全球體制”也不為過,拉瑪西亞青訓營實力雄厚,人才挖掘觸角遍及世界——作為阿根廷人的梅西成長于巴塞羅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現在,非洲不少國家也委託拉瑪西亞青訓營代為培養足球人才,而所謂完全靠在貧民窟裏踢易拉罐成長為巨星的神話,已經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傳説了。

  因此,體育“舉國體制”並非那麼不堪。姚明的成功引領了籃球熱,李娜的輝煌帶動了網球運動,群眾體育始終無法廣泛開展的原因不在舉國體制,而在於群眾在忙於為衣食住行奔波耗費的精力太大,無餘暇追求運動享受,這是競技體育商業化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張尚武等人的悲情,實則是因為在實施“舉國體制”時,錯誤地傳達了“冠軍就是民族英雄”這個信息,以至於在培養運動員時,相關部門根本沒把“運動生涯”這個概念考慮進去,導致太多的運動員退役後再無其他謀生手段——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或者,足球運動員邵佳一在個人微博中的那句話值得借鑒:“我們可以成立一個運動員互相幫助的組織,德國有一個類似的組織可以借鑒。”確實,成立這樣一個類似運動員生活保障的組織,能從側面來補充競技體育運動員運動生涯普遍不超10年這個短板,否則,即使體育商業化,政府撇開了安置責任,但從“在商言利”的角度來説,悲情冠軍只可能更多。

(武坤)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舉國體制
  • 巴塞羅那隊
  • 足球人才
  • 競技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