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新玲:村裏沒有了學校,就像家裏沒了孩子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1日 11: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讀到一篇題為《萬名農村學生進城集中讀書》的新聞報道,表揚甘肅慶陽市西峰區探索“小財力”辦“大教育”。這個區從2009年開始提出了“學生進城,醫生下鄉,農民入校”的教育佈局思路,撤並大量初中、小學,讓學生到城市寄宿就讀,稿子裏寫道:“這一政策已經惠及1.1萬名農村學生”,而且進城就讀學生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與之遙相呼應的,是最近幾天發生在浙江縉雲縣大洋鎮的事。

  在當地學校今年的佈局調整中,剛落成不久的大洋鎮中心學校被納入撤銷對象,村民們很不滿意。因為這個鎮上,僅初中就有多達四五百適齡學童需要去三四十公里以外的鄉鎮求學。記者前去採訪時,採訪車剛開到現場,就被村民攔住,白髮蒼蒼的老人帶著一百多名村民下跪,希望大家幫忙,讓這裡的孩子能在家門口唸書。

  前去採訪的記者拍下了村民下跪的場面。白髮老者,為了晚輩能在家門口唸書,不顧體弱跪倒一片。照片發到論壇和微博上之後,引來上萬轉發,呼籲教育部門關注。

  隨後,縉雲縣教育局發佈了相關情況的説明和撤並原因。從情況説明中得知,大洋鎮學校共有初中9個班477名學生,小學12個班653名學生。如此大的學校,為什麼要讓1100多名學生到幾十公里之外去上學,而不是多派教師、修整教室、解決每個班學生過多的問題?

  再來看千里之外甘肅慶陽市西峰區教育局撤並學校的理由: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學校布點多,但空置率高,農村孩子大量進城讀小學、初中;農村學校教師配備難、培訓難;農村學校教學設施配置率低,教學效率低。

  這樣的解釋,不禁讓人心存疑問:中央財政專項資金設立的面向中西部農村地區的特崗教師,不都要求到基層一線去嗎?國家培養的免費師範生,不也是明確要到基層工作嗎?難道農村學校不是基層,只有大規模的、硬體都極好的鄉鎮中心學校以上的才叫基層?

  從一東一西兩個鄉村學校的遭遇不難看出:不管學生多還是學生少,教育部門認定資源集中就能辦好學校。實際情況如此嗎?結果又會是什麼?農村孩子都集中讀書,果真是他們和父母所願嗎?

  我6月底隨中國計算機學會到山西呂梁教育扶貧,看到許多農村家庭因為農村中小學撤並而被迫舉家搬遷,帶孩子在鄉鎮或縣城邊緣租住,失去土地的農民,大多又沒有一技之長,雖然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教育,但仍有相當多的家庭因學致貧。

  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我看到過74歲的老人帶著孫子孫女,在幾千人口的小鎮上一個月花60元租破窯洞住,因為20公里以外的他們的村莊裏沒有了小學。孩子的父母要留在村裏耕種幾畝薄地,賣玉米和土豆的幾千塊錢收入,供祖孫三人在鎮上每月租房、吃飯。為補貼家用,74歲的老人每天撿拾垃圾。也是在這個縣,幾個上初中的男孩子,花100元在縣城邊上,租了一口臟亂不堪、昏暗的破窯洞,因為他們生活的村子附近沒有了學校。

  中國計算機學會在這一地區的教育扶貧持續了十多年,最初,由遍佈全國的會員捐款20多萬元,在某縣的一個村子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學。可是,由於學校佈局調整,這所小學目前已經成了村裏辦紅白喜事的場所。看到自己捐建的學校落得如此下場,學會的成員們很是失落。村裏一位老農的話更讓他們傷感:村裏沒了學校,就像家裏沒了孩子。

  2006年,教育部開始對農村中小學進行佈局調整。當時出臺的相關意見中,明確規定:“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方便和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為出發點,合理規劃,統籌安排學校的佈局和建設。對於低學齡兒童上學道路偏遠、交通不便的,要保留、改建一批小學或教學點。”之後,多次強調要“實事求是地做好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 。

  那麼,在基層具體落實時,是否做到了“實事求是”?是否真的是以方便和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為出發點?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商榷?

  在許多農村地區,撤並學校與大量建寄宿制學校同步,六七歲的孩子被迫離開父母,對他們的心理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據粗略統計,中國有3000萬留守兒童,這是他們的父輩為了生計無奈的選擇。而因家門口無學可上,讓大量農村家庭無奈選擇寄宿制,是不是在人為製造另一種反向的、與孩子分離的“留守父母”?

(李新玲)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留守兒童
  • 以學生為本
  • 教學效率
  • 農村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