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一舟:“三公”經費公開,多些耐心和理性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15: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連日來媒體報道,陸續又有幾個部門亮出了“三公經費”數據。截至18日,向全國人大報送預算的98個中央部門中,已經有35個部門公開了“三公”經費。

  公眾在密切關注事態的進展,對公佈數據的,少不了一番點評;而對未公佈數據的,公眾更是睜大眼睛在等待。人們期待這次行動能推動“三公”經費的規範化。

  實事求是地説,此次中央部門的三公經費公開,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或者説,與公眾期待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

  譬如數字籠統,內容需要細化,讓人看不懂。綜觀多個部門公佈的“三公”經費賬單,有的部門雖然公佈了財政撥款支出預算表,但在科目名稱中找不到公務接待等三項經費,因此無法看出“三公經費”數據是怎麼算出來的;譬如大多數部門的賬目沒有公開“平均數”。統計專家葉青表示,公車、出國、接待三項費用都應該有人均數,總經費也有個人均數,這四個指標才是橫向比較各個部門的利器;再譬如有些費用支出過高,如公車運行。

  公眾提出質疑的地方,顯然是今後“三公”經費公開所需要改進的地方。對此,我們應少一些矯情的罵聲,而多一些理性的建議。

  作為初次公開,出現“良莠不齊”的公開結果,其實在情理之中。與過去相比,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進步,而在缺乏有效制度規範的前提下,這種公開本身就註定是一種有限的公開。正如有評論指出的,“公開三公經費的目的是為了擠乾政府部門的消費水分、發現消費漏洞、改掉不良消費習慣,在民主監督下養成勤儉節約、珍惜公帑的良好作風,逐步使三公經費回到合理水平”。如果輿論缺乏應有的理性,一哄而上進行道德圍攻,很容易導致相關部門在報表和賬目的“好看”上多做“文章”,而失去了基本的真實性。

  事實上,此次中央部門的三公經費公開,也不乏亮點。科技部公開的“先行一步”,審計署的“精細數據”,農業部的“人均項目”,都可圈可點,應該給予掌聲。

  “三公”經費的糊塗賬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沉疴怎麼可能一朝“神清氣爽”?正因此,公眾其實應該對類似的改革多些耐心和理性,給主持改革、參與改革的人更多學習和反思的時間、空間,急躁不得,也激進不得。現代社會的進步必須伴有健全而完善的制度進步,靠單一的行政熱情和輿論狂熱所打開的監督大門,根基並不牢固,甚至容易把監督弄成一鍋“夾生飯”——或者推倒重來,或者半途而廢。

(陳一舟)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三公
  • 平均數
  • 缺陷
  • 文章
  • 科目
  • 中央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