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冠軍淪落的反思與追問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8日 15: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北京大運會,張尚武獲得男子吊環金牌。


7月15日,東單,張尚武展示體操動作。

  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體操冠軍張尚武被曝在北京街頭賣藝引起關注。張尚武表示,2001年參賽時並不是大學生,為了參加比賽,領導讓其充當北京體育運動學院的大一學生。退役後,張尚武提出到北京體育運動學院上學,遭到拒絕。(7月17日《新京報》)

  一個前世界冠軍,淪落到街頭做托馬斯全旋賣藝的地步,著實令人唏噓。這幾天的媒體,連篇累牘的表達著善意的同情、悲憤與質疑——怪舉國體制沒有讓張尚武過上劉翔、郭晶晶般幸福的日子,説張尚武式悲劇是中國體育機制上的恥辱,加上“冒充北京體育運動學院大一學生”的橋段,似乎更佐證了社會與國家在張尚武個人命運上的歷史責任。

  有人説,世界冠軍尚且落魄如斯,不免令人想起“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古訓。這話乍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其實不過是個絢麗的肥皂泡,終究抵不過現實的邏輯。體育冠軍一定是人生中的冠軍?“高考狀元”一定是未來的尖端人才?生活從來沒有“龍生龍、鳳生鳳”的規則,硬是讓所有的世界冠軍都走上了“通天大道”——這樣的秩序反倒懸疑重重。儘管我們可憐這個潦倒的孩子,但從概率上説,一個張尚武,其實遠不能證明或説明什麼——更何況,舉國體制從沒有“刻薄”一個世界冠軍,相反,他們享受到的不是過少的殊榮與優待、不是寥落的機會與路徑,而是比常人多得多的“那部分”。

  感情有時蒙蔽理性,而制度當秉持起碼的清醒。別忘了,厚獎李娜的爭議還沒結束,輿論又要求此般機制對張尚武“負責”——這究竟算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呢?有一個細節是值得警惕的:儘管我深信張尚武所述或為事實,但在公眾作出價值判斷的時候,只聽一方的聲音即能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張尚武事件果真是運動員保障機制的錯誤?

  有接受新華社採訪的體操業內人士表示,就張尚武的個案而言,這並非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問題,更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問題。“並不是體制導致他犯罪,這是一場個人悲劇。體制不能完全負責你的一生,路還得自己走。和所有走向犯罪的年輕人一樣,張尚武的問題有著社會、家庭、個人層面的多方原因。”《成都商報》體育部主任許紹連在微博中,也揭示了其中根源,並直言從希望之星到現在的乞丐,責任主要還是在自己,“他淪落到現在這種地步,是不是也算咎由自取呢?!”這樣的反思與追問,可能更切中肯綮。

  對一個公共社會而言,氾濫而無尺度的同情和落井下石一樣可怕。冠軍只代表過去的榮譽,它不是人生的VIP,在秩序與規則面前,人生的流向只會取決於內心。即便體制好、保障高的西方發達國家,前橄欖球巨星辛普森、前拳王泰森等,同樣會淪為階下囚或陷入生存窘境。在中國,既有李寧這樣成功轉型的運動員,也有可能出現張尚武這樣的例子,而我們的各色冠軍,首先當對此警醒。 (鄧海建)

責任編輯:田智鋼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