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維:“教母”過後,還會有“教父”嗎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8日 14: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濟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去年夏天,倒了張悟本;今年夏天,又倒了馬悅淩。

  “倒馬”過後,有的媒體聯想起近些年先後倒掉的胡萬林、劉太醫、李道長們,大發感慨:“大師”何以前赴後繼、層出不窮!

  “大師”成名,靠媒體包裝;抨擊“大師”,也是媒體打先鋒。諸多媒體左右手的博弈,反倒批出了這麼個亂象局面?破解此題,須從反思媒體的批判入手——

  首先,缺乏新意,程式化的批判讓人生厭。批完胡萬林批劉太醫,批完李一批張悟本,眼下又批馬悅淩,反觀媒體上的批判,指向無非是學歷低、身份假、證件不齊、資質有問題。即便是拉開架勢展開觀點的批駁,也難免落入以偏概全或用西醫標準評判中醫理論的俗套。不是全盤肯定就是全盤否定的極性思維,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用西醫標準評判中醫理論,也根本批不到點子上。

  從正常思維推想,正規醫院、正牌醫生是人們治病就醫的首選。正規醫院、正牌醫生能治的病,人們不會到野門診去找江湖醫生;就近能治的病,人們不會到大山深處求助左道旁門。

  可以説,沒有新意的批判,如同換湯不換藥的治療,對於解決問題不會有任何意義。

  其次,公道不彰,批判的動機令人質疑。去年批判張悟本的時候,就有網友質問:醫療衛生改革不成功,老百姓意見大,難道都是中醫造的孽?為什麼這些年媒體批判的都是清一色的中醫?大醫院那麼多問題咋就沒出一個“大師”級的反面典型?是“柿子專揀軟的捏”,還是媒體“選擇性失明”?

  第三,壓而不服,運動式批判易使人産生逆反心理。可以説,健康保健領域的輿論一邊倒地揭批“大師”,一次次錯失了向群眾普及醫學知識的最佳時機。

  用搞運動的方式解決不了學術問題,因為輿論一邊倒的話語霸權不允許討論或辯論,而沒有辯論作基礎形成的所謂共識是脆弱的。常言説得好:燈不挑不亮,理越辯越明。在健康保健領域,有什麼問題不能公開討論甚至辯論的呢?為什麼不利用批判“大師”的時機,把單向批判搞成雙向辯論呢?不要高估了專家們的認知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更不要低估了群眾明辨是非的能力。創造條件讓方方面面的觀點充分表述,真正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寬鬆的學術研討氛圍,讓學者在碰撞中完善學説、提高境界;讓群眾在圍觀中明辨是非、普及科學知識。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張 維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大師
  • 教母
  • 教父
  • 太醫
  • 西醫
  • 中醫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