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美報:中國兩岸四地應改革發展模式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5日 10: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美國《世界日報》7月3日文章  人口學與經濟學息息相關,而人口學中的“人口紅利”又與經濟增長節節相連。今天的經濟學者往往忽略近年中國大陸以至兩岸的其它三地的經濟能高速增長,相當大的原因是收過“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有兩個解釋,其一是年齡結構的變化對財富創造的影響,可以賺錢的人增加,而依賴供養的人減少;其二是勞動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總人口的增長速度,帶來人均收入的增加,亦即是可以賺錢的人愈來愈多,過去中國大陸的情況正是如此,那麼在未來“十二五”規劃的期間,又會否繼續呢?


  “人口紅利”又和撫養比率有莫大關係。所謂撫養比率,一般的定義,是把0至14歲的人口,與65歲或以上的人口之和,除以15至64歲的人口,答案若低於0.4,便是勞動人口或賺錢的人口比非勞動的兒童與老人,多出一倍半,如是便享受到“人口紅利”,若大大高於0.4,便産生人口負擔。


  中國大陸出生率的高潮有兩個,其一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其二是文革初期。因此改革開放30年,便多了一些壯年的勞動人口。早期由於戰亂,死人太多,自然老人不多。如今撫養比率比台灣更低。


  撫養比率下降有助大陸經濟起飛,據經濟學者估計,每下降0.1,經濟增長自會提高一個百分點,在2004年以前的20多年間,起碼會為經濟增幅再調升兩個多百分點。


  不過到了這個階段,已是一個轉捩點。很明顯地,年齡結構已開始變化,而勞動人口正逐漸減少,過去的“人口紅利”,已不能維持。


  根據聯合國的標準,一個國家的老人人口若佔整體的7%以下,人口結構便屬年輕型,若超過7%而持續升高,則屬老化型,若再超過17%,則屬老人型,日本現已高達兩成左右,很明顯已屬老年型。今日的中國大陸,很明顯已脫離年輕型,已逐漸步向老化型了。


  日本亦是一個很明顯的典範。日本戰時的高死亡率,戰後的高出生率,60年代勞動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口紅利”亦不斷增加,如是每年的經濟,有一成的增長,到了70年代,亦有半成,只可惜到了今天,戰後的新生代已變成老人,增加了人口負擔,日本的經濟難於翻身,亦是這個原因,而“十二五”規劃中調低經濟增長至7%,亦是“人口紅利”減少的原因。


  由於這類的原因,大陸經濟的發展模式以至生産結構,應當來一次大改革。不要忘記,大陸以外的台灣與香港,亦有相類的情況,因此這次的大改革,應當在兩岸四地同時進行。

責任編輯:田智鋼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