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高校無特色,攬生必出奇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4日 1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西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復旦大學招辦稱同城院校假冒復旦騙學生改志願,復旦教授馮瑋發微博稱是上海交大所為。隨後,上海交大發聲明稱,有關“考生受騙修改志願”的部分言論和報道影射了該校,對該校聲譽造成極大損害。將對詆毀該校的行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生源戰”演變為“聲明戰”,可謂招生大戰中互挖墻腳的傳奇即景。復旦很生氣,因有人冒充復旦老師致電考生,稱其之前與復旦所簽協議取消,於是學生被騙修改志願,粵滇兩地百人上當。用“聲明”的話説:“其性質之惡劣,行為之嚴重,道德之敗壞,無異於詐騙”。儘管此事真相未明、是非不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年一些頗有聲望的高校,在爭搶生源中早就淋漓盡致地重演了“厚黑學”的精髓。為了高分考生撐面子、掙效益,不惜在招錄中大打感情牌、大演間諜戰,糖衣炮彈、威逼利誘輪番上場。

  高分考生對於高校的重要性,從去年北大清華“狀元疑雲”足以窺斑見豹。2010年7月19日,清華大學公佈了當年高招錄取情況稱,今年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填報清華;而此前一天,北京大學對外宣佈,全國文理科第一名中,除兩成報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錄取。兩相對比,明顯存在數據“打架”現象。其他各色“名校”雖沒有北大清華的底氣,“法寶”也未必是各省的高考翹楚,但對高考高分者的攫取之心絲毫不遜於北大清華。

  高分者對於高校的意義,或在三個層面:一者,《人民日報》此前報道稱,中國教育在線發佈了《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2011年生源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平均錄取比例還將保持增速,從而將導致部分高校出現生源不足的嚴峻局面,直接危及高校存亡,因此,高分者對於其他“皈依門下”的新生無疑具有強大的招牌意義;二者,高校去行政化還是一個長遠的夢想,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仍遙不可及,在此背景下,附加於狀元等高分考生之上的,是高校間博弈的重要籌碼,也是行政權力對高校評估的“重點項目”;三者,在教育評估單一化的今天,高考一直是最不壞的評價手段,換言之,除了高考分數,還有什麼相對公平、客觀實際的學生評價體系呢?高校對高分的膜拜或依賴,也是高考改革裹足不前所逼。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個個在走向“世界一流”的路上,就和城市個個奔在“國際大都市”的道上一樣。千校一面、同質化競爭,你有的專業我也有,你有的實驗室我也很全,教授一樣在走穴,紛繁醜聞一樣你有我有他也有——沒有個性的高校,或者做不出實際研究的高校,能攀比的也就剩下招攬了多少“狀元”。從這個意義上説,高分考生報考志願的困惑,恰恰是高校“泯然于眾”的後遺症。在這樣的語境下,各大高校的攬生奇術就不再是對自我能力與個性的張揚,而是互相詆毀對方所短,期望用信息不對稱營造出優越感,從而誘騙到更多高分考生的青睞。

  “詆毀”是無特色高校的攬生奇術,這就是“生源戰”給公眾最大的價值啟示——而要徹底扭轉這一面目,靠高校的道德自律顯然是不夠的。生存命題的壓力之下,重建秩序需要的不是“從無詆毀”聲明的揚湯止沸,而是真正於差異化發展中豐盈高等教育的內涵。 (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