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萬曉娟:暴雨下的城市必須更堅強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30日 09: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沙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昨日午間,長沙上空電閃雷鳴,如瀑大雨傾瀉而下,致使城區部分地段積水嚴重,有網友戲稱“長沙也可以看海了”,雖説是玩笑話,卻也足以説明此次降雨量之大。據稱,此次強降雨為20年一遇。截至昨日下午5時,長沙城區降雨量超過50毫米的暴雨站點已達12個,最大的是城區五一廣場站,降雨量達到130.8毫米。(詳見本報今日相關報道)

  城市遇暴雨積水甚至內澇,這種現象並非長沙獨有。近日曾有多地遭遇強降雨天氣,先是武漢,網友調侃可以在武大操場游泳,坐公交衝鋒舟;接著是杭州,打出了“去西湖邊看海”的口號,就連首都北京也難逃一劫,地鐵運行都受到影響。

  平日裏,現代城市光鮮亮麗,摩登大樓鱗次櫛比,怎奈大雨一澆,便失了顏色,亂了陣腳,人們的生活受到廣泛影響,這不是技術先進的21世紀麼?按理説,暴雨現象不是現在才有,我們的城市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通過技術手段的提高,在暴雨下表現出堅強的一面,可現在一旦天氣稍微極端了點兒,城市就“花容失色”了,問題究竟是出在哪?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暴雨之下,哪些城市守住了陣地,沒有出現內澇?據報道説,江西贛州市部分地區降水近百毫米,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甚至“沒有一輛汽車泡水”。另有青島作為一個海濱城市,雨量很大,但是卻很少出現“內澇”的情況。總結原因後發現,前者是緣于宋代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在發揮作用。據史料記載,宋朝之前的贛州城飽受水患,劉彝任知州時,根據街道佈局和地形特點,建成了兩個排水幹道系統。後者是由於德國人曾在青島留下完備的排水系統,系統起點較高,最初的設計即為雨污分流制。對治理水患頗有功勞的,還有蘇軾對杭州西湖的治理,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回顧這些至今仍造福人民的工程,我們會發現,凡是經久不衰的民生工程,其主持者都需要有一番高瞻遠矚、腳踏實地的氣魄,需要摒棄立竿見影的“政績”,奔著長遠造福民眾而去。

  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作家龍應臺説,城市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這大概還是個發展中城市。一場暴雨讓我們看到了不少城市還處在發展中的狀態,不管高樓有多高,不管GDP指數有多高,在暴雨考驗面前是否足夠從容,才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比起漂亮的城市臉蛋,百姓更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

  應該承認,近年來長沙在改善城市排水系統方面做了不少功課,管道內疏浚、清除淤泥;重新鋪設管道、拉通管網、增加雨水口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已在進行,排水系統的管理更為科學,設備投入也在不斷增加,這也是長沙在此前的幾場暴雨中表現堅強的原因所在。雖説昨日的暴雨為20年一遇,但在大雨積水中,我們看到了交警站在水中忙碌的身影,看到了消防隊員專業而高效的救險,看到路政搶險部門熟練而迅速的排澇。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暴雨如此強勁,眼下我們能做的,也就是避免這種急發的災害轉成一場災難。

  但我們仍然需要直面暴雨衝擊下城市還不夠堅強的面孔,並付出更大的努力來補救。前段時間,長沙新修改的城市規劃引發了坊間熱議,也收集了一些民眾的意見,但目前看來,與地上規劃同樣重要的是,對地下管網建設的嚴密而週到的規劃。在極端氣候變得頻繁的今天,對城市道路、水、電、排水和燃氣等管網建設的重視程度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如此,才能讓城市在應對災害時更加堅強。

責任編輯:田智鋼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