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周明華:排水標準“一年一遇”的短視思維該丟了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3日 1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燕趙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南方數省遭遇強降雨,武漢、杭州、南昌等地因暴雨發生嚴重內澇,暴露了部分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嚴重落後。據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解釋,作為一座老城,武漢很早就有了地下排水系統,但隨著城市不斷發展,這種標準已不能適應今天城市發展的需要,如管網、箱涵等排水系統的口徑還是按 “一年一遇”的標準建的。(6月22日《新京報》)

  城市排水系統防澇標準竟然是“一年一遇”,據説,這讓人大跌眼鏡的標準,還是“國家規定的城市防汛標準”,而“一年一澇”的並不只是武漢,“逢雨必癱”幾乎已成困擾眾多大中城市的共同難題。

  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説過一句著名的話,“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們的一些城市缺的就是這種良心。德國人在青島留下的排水系統,上百年了,至今順暢;美國、德國的一些小城市,其排污道與電信、供暖、供水實現科學整合,下面寬得可以開小車。我國歷史上也有排水“長效工程”,比如江西贛州的排水系統,便是宋朝先祖留給後人的贈品,沿用千年,仍舊好使。

  而我們現在不少城市的排水管道,窄得鑽一個人都要彎著腰。若一些地方城市工程監管缺位,再導致層層轉包、偷工減料、胡亂施工,或許城市防澇系統連“一年一遇”的雨水都難扛住。

  對於一座城市,所有的突發事件都應排除在“意外”之外。面對突降大雨,最需要的城市精神便是從容有序的預警和排水。這種“城市氣度”建立在城市管理者對最基本的公共設施——排水系統的長遠規劃之上。城市在水澇面前的手足無措,主因就是我們的城市建設的防災減災的底子薄。比如,重視地上的能看得見的政績工程,忽略地下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工程;重視見效快的大工程,輕視後人享福的基礎項目。在這種短視城建思維的導引下,城市大筆資金投向“耀眼工程”手一點也不抖,而對嗷嗷待哺的城市防災減災等基礎建設工程卻不夠大方。

  台灣作家龍應臺曾説:“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要想徹底改變“逢雨必澇”的城市窘態,除了加大排水系統的改善力度,還要將城市災害與官員政績挂鉤,引導城市管理者更好地關注民生,從而有利於城市的長遠發展。(周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