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人民網評:從李娜“飲水思源”看體制培養之變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10: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李娜在法網上的出色表現,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羅蘭加洛斯的上空。李娜也創造了中國乃至亞洲球員首奪網球大滿貫單打冠軍的紀錄。在許多人盛讚李娜的“單飛模式”之時,李娜説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體制培養是我的起點。

  體育與國家的關係,從來都是緊密而微妙的。優異的體育成績不僅能夠給國民帶來榮耀自豪感,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展現出國家的整體實力。從這一角度而言,運動員培養的舉國體制屬於國家人才培養多元化中的一項。必須承認的是,舉國體制為我國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冠軍,作為中國崛起的一個縮影,中國體育也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然而,受到體育市場化與職業化的影響,近年來,某些人已陷入“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怪圈——市場化以逐利為先導,可許多事卻不能全然出於功利。如果將市場化全盤引入到運動員培養中將會怎樣?仍以網球為例,有專業人士測算,把一個孩子培養成職業選手,先期投入至少要300萬到500萬元人民幣,這顯然是普通中國家庭無法承受的。對於只講商業回報的商家而言,也只會為最優秀的、至少是已開始出成績的運動員提供贊助。這之中的“斷層”顯而易見——如果沒有人投入啟蒙資金,沒有從非專業到專業的培養,怎麼能冒出優秀運動員?

  “我從小就是體制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只不過後來可以選擇自己的團隊,走自己的職業化之路,但體制培養是我的起點。”李娜的這番話表明其懂得“飲水思源”。一方面得益於體制內的長期專業訓練,不必過早地面對經濟與生活壓力;另一方面,在技術成熟之後,又通過單飛,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有了贊助商,受益於兩種體制的李娜無疑是幸運的。正因如此,一味抬高市場職業化之優,貶低體制曾經為李娜成長傾注的巨大努力,顯然是極不客觀的。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體制。雖然舉國培養存在一些問題,但在目前,它仍然是在全民中推廣普及體育運動的主力,是為具有運動天賦的苗子插上騰飛翅膀的重要平臺。李娜、姚明、劉翔、張怡寧、郭晶晶,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運動員皆成長于體制。有人説,打檯球的丁俊暉、打高爾夫球的梁文衝不是出自體制,但這終歸是極個別的少數。奧運擊劍冠軍仲滿也表示,要保持一個運動項目的長久發展,其關鍵在於普及。包括體操、擊劍、舉重這些在中國普及程度低的項目,一旦失去舉國體制的保護,發展前景將不可預料。

  當然,體制自身也在尋求發展與創新。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就表示,舉國體制走到一定階段後必須要有創新。2008年奧運會後,國家體育總局打開了運動員“單飛”的閘門,李娜隨即開始了在美國的訓練和比賽。這是體制自身尋求變革突破、探索多元化培養運動員的大膽嘗試。由此,也折射出體制並不把運動員“據為己有”的胸懷。李娜的成功,將進一步拓寬後來者的道路,也會為中國的運動員培養提供更多的改革思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運動員培養的問題上,單純糾結于體制本身,可能陷入無盡的爭論。更為理性的做法是,積極探索實踐,參考成功經驗,在尊重個人多元選擇的同時,完善併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的運動員培養模式。

責任編輯:田智鋼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