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馬致平:如何看待“功夫熊貓”爭議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08: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馬致平

  最近,美國動畫影片《功夫熊貓2》在華熱映,因其採用“功夫”和“熊貓”等中國元素,引發廣泛爭議。爭議方大致分成兩派:一派認為,這是美國電影盜用中國文化實施“文化侵略”,呼籲各方抵制;另一派則認為,美國影片使用中國元素是中國文化的勝利,是一次成功的“出口轉內銷”。

  一千個人的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眼裏也有不同的“功夫熊貓”。但可以肯定的是,《功夫熊貓2》運用成熟的美國電影製作工藝,兼收並蓄新鮮的異國文化元素,迎合廣闊的國際觀眾市場,走出了一條成功之道。然而,這種變化主要與金融危機以後美國電影視野的國際化有關,並非是“單戀中國一枝花”。

  顯然,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的勝利的一派未免有點“阿Q精神”。即便“功夫”和“熊貓”都是中國的,但創意和版權都在別人家手裏。畢竟,《功夫熊貓》從頭到尾都是美國公司製作,根據媒體報道,《功夫熊貓2》可能創造的10億美元的市場中,也沒有多少是屬於中國人的。所以,那些滿腔熱情“出口轉內銷”的人們未免牽強附會,除了掏腰包“貢獻”一點票房,“功夫熊貓”並不關他們什麼事。

  同樣,認為“功夫熊貓”是“文化侵略”者也過慮了。此種論者認為,“功夫”和“熊貓”這些中國元素不過是外衣,影片的內核是美國文化,傳播的是美國的價值觀。説得不錯,電影作品確實能反映出一定的價值觀念,但這並不是美國影片所獨有的。可以説,每一部電影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念,至於價值觀念的好壞,完全可以交由觀眾評點。況且,《功夫熊貓2》既然能登陸中國市場,就表明影片已通過有關部門的審查,格調與價值觀都沒有什麼問題。

  其實,《功夫熊貓2》雖然號稱是對中國文化、藝術和歷史的讚揚,但就影片本身來看,其所展示的中國元素還相當膚淺,僅僅用上一張中國化的“臉譜”,講述的還是美國好萊塢保守的故事模式。近年來,美國大片越來越注意植入中國元素,從《阿凡達》的“龍圖騰”戰機,到《洛杉磯之戰》裏的華文商鋪,美國影片之所以頻頻向中國觀眾示好,看中的還是中國龐大的電影消費市場和合作資本,這更多的是商業上的考量,而與眾人爭議的文化衝擊沒有太大的關係。

  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世界進入到“地球村”時代,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所難免。而在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電影業者正努力開拓國際市場以期拯救電影産業,而反觀國內,一些對文化超自負或不自信的國人那裏,“身份之爭”似乎還沒完沒了。其實,大夥兒不妨比照一下國內電影的那點“出息”,平心靜氣比照一下國産電影和美國大片的差距,恐怕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責任編輯:田智鋼

熱詞:

  • 功夫
  • 熊貓
  • 影片
  • 功夫熊貓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