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高考作文題是教育改革的試金石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8日 10: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011年各地高考作文題的面紗,一個又一個被揭開了,如全國卷《彩票代購中獎的分配問題》、四川卷《總有一種期待》、廣東卷《回到原點》。像往年一樣,作文題一公佈就引發熱議,有讚有彈,有首肯的,也有説不中聽的。

  其實,無論是褒是貶,都表達了公眾對高考作文題的關注,都寄託了公眾對作文題走向的期待。這種期待的旨意很明確,就是希望高考作文命題更科學、更多元、更契合民意。

  在科舉時代,一篇文章定終身,正所謂“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如今科舉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國人對文章十分看重。也正是如此,每年高考語文考試一結束,高考作文題就備受關注。高考作文題直接反映了語文卷的脈動,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也可以説,高考作文題是教育改革的一塊試金石。

  回望30多年來的高考作文題,也許每個人都會感嘆:時代的巨大變化,直接造就了作文題的巨大變化。不妨採擷幾篇予以剖析。比如,1977年的高考作文題是《我的心飛向了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市的作文題是《我在戰鬥的這一年》;1981年,讀《毀樹容易種樹難》;1985年,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關於環境污染的信,呼籲儘快解決;1993年,廣播稿,關於補課報酬問題;1996年,給兩幅漫畫《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要求為漫畫配説明文,再寫一篇“我更喜歡漫畫《》”的議論文。

  進入21世紀,2000年的高考作文題是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話題寫一篇文章;2001年,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2002年,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2007年,全國卷Ⅰ為《人生,詩意還是失意》,而地方作文題有《懷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詩意的生活》等等。

  簡單分析一下,即可發現30多年來高考語文題的變化,凸顯了三大特點。其一,逐漸淡化意識形態,由宏大敘事變得更為個人化、情感化。比如從《我的心飛向了毛主席紀念堂》到關注種樹、污染,再到醫院亂象。其二,從現實化變得詩意化、散文化。比如從關注補課報酬到《詩意的生活》。其三,從單一化到多元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全國一張語文卷,作文題是統一的,而進入2000年以來,各地嘗試單獨命題,作文題也變得多元化。

  這三大變化,令人亦喜亦憂。喜的是,由單一化變為多元化,彰顯了各地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推動高考命題豐富,也有利於考生發揮各自特點。憂的是,作文題越來越詩意,離現實越來越遠,顯然不利於培養考生關注現實的情懷。最關鍵的是,現實中不少問題確實值得關注,即以曾經的高考作文題為例,無論是污染問題還是毀樹問題,無論是醫院亂象還是補課報酬問題,都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這樣現實問題不必忽視。

  我們不妨從變革作文題入手,不斷推動教育改革走向完善。誠如人民日報刊文所稱,高考改革已經無法再修修補補了。一方面,它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以更大決心推進;另一方面,也需謹慎前行,避免各種有損於公平正義的情況發生。高考作文題改革得越成功,才越能契合民意,助推教育改革。(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