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當高考不再是“華山一條路”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8日 10: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高考三天,從來都是一年中最讓學生和家長揪心的時刻——甚至不獨是高三學生揪心,全社會都在緊張、激動甚至焦灼之中度過。高考移民、高考加分、高考作弊……任何一個關於高考的政策或事件,都會牽動全社會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一位中國教授曾經問過他的美國學生一個問題,你知道對於一個中國家庭來説,最為重大、牽扯全家心態和投資決策的事件是什麼——是孩子的升學。美國學生對這一答案很是迷惑不解,因為他們完全不懂,關於中國的高考,至少有三重重大含義:第一,這是一個孩子決定他的人生命運、人生高度和廣度的重要時刻,寒窗苦讀12年,究竟是否成功,就看這3天了;第二,這是一個普通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想要改變命運的唯一明確且受到體制內外集體鼓勵的機會;第三,這也是一個國家調整各階層利益格局的公平競爭時刻,是將青年才俊納入國家體制內主流推動力量的一次重要篩選機會。

  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不過,這一切正在起變化。高考已經不再是高中畢業生必須經過的“華山一條路”了。

  改變,有從體制內有序推動,比如一些高校保送與自主招生面積的逐年擴大,在不少名校比例已經超過一半,因此,而今的所謂“高考狀元”幾乎失去了任何意義;也有從體制外自發進行,比如不少學生放棄國內高考,選擇本科出國留學;更有因高校學費高昂且就業艱難而選擇放棄的貧寒家庭。

  還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個案。在深圳,有45位高三應屆畢業生拒絕高考。這是沒有文憑、自主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學教改實驗班的首屆新生,儘管在教育部“必須參加高考”的嚴命下,他們依然有勇氣留下一封拒考信轉身離去,並被他們的朱清時校長大加揄揚:“他們讓我覺得中國教改是有希望的。他們甚至比很多成年人、官員和老師,都要有勇氣得多,那些官員和老師在他們面前應該汗顏……”

  這種種圍繞高考展開的新跡象,讓我們亦喜亦憂。中國的教育最需要的已經不僅僅是錢——儘管一直難以落實的教育投入的財政收入佔比達4%的政府承諾歷數十年而難以落實——更是改革的思路和勇氣。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能傷及最根本的教育公平。目前,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後一根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説,在今天,高考依然有捍衛的必要。

  但是,要想從根本上消弭社會上的高考焦慮症,還要實現另一個層面的公平:當我們的社會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只要自食其力,無論是公務員、白領、藍領,還是農民,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充分表達自己,都有幸福的權利——到了那個時候,面對高考,我們就都有一顆平常心了。(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