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京滬高鐵如何不讓人捏把汗?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7日 1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童大煥 

      從最初的五年工期到實際兩年7個月完成鋪軌,京滬高鐵再改高鐵建設速度記錄——這個時間,在國外建設高鐵時,還不足留給路基自然沉降。按照時速380公里的設計要求,京滬高鐵線路建成百年內,沉降要控制在5毫米以內,時間跨度是100年內。如果超出這個限度,輕者會舒適度降低,重者可能會出現列車脫軌等安全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應對社會各界對高滬高鐵質量的擔憂,有關方面公開回應,高鐵工期不斷縮短,採用了新工藝確保質量。(6月7日《京華時報》)

      但是看完整篇報道,筆者的擔憂卻無法完全解除。比如,為了趕工期,通過“桑拿”制墩之類臨時發明的辦法提高墩身環境溫度,加快混凝土水化反應速度,從而提高其強度,通過這一方法,墩身具備架梁條件的時間從4周縮短為1周。再如為了防止地基沉降,就對該路段“加載預壓”,“相當於‘在路基上站上幾個胖子,將它壓實’。採取這一措施後,監測結果顯示該路段已趨於穩定。”此外,“鐵路正式運營後,路基可能還會沉降,這叫‘工後沉降’。京滬高鐵的軌道板和鋼軌之間,有三層東西:塑料墊片、彈性墊板、鋼墊板。如果路基下沉了,鋼軌是不能變的,可以改變的是這三個部分。比如目前的鋼墊板一般是10毫米厚,可以換成20毫米厚的。在京滬高鐵聯調聯試試驗階段,調整的是塑料墊片的厚度。這是預防沉降的方案。這並不是萬能的。李克賢説,目前通過鋼墊板等允許的最大調整厚度是1厘米,幾十年內,最大調整厚度可能是5厘米。因此,工程質量必須不能出現超出這一范圍的問題。”

      也就是説,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質量體系,稍有環節疏忽或遺漏,後果可能就是“不堪承受之重”。儘管京滬高鐵制定了嚴格的沉降監測制度,線路建好後,多達數百處的監測點也要隨時報告監測數據,儘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表示,京滬高鐵主要通過人工壓實來應對,“安全上不是問題,至少最近不是問題”,“只要監測好了,將來也不是問題”。

      但是再科學的設計,再嚴密的監控,最終都是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來實施完成。還記得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發生後,在網上流傳甚廣的平井憲夫萬字長文《你不知道的日本核電業》,裏面並沒有任何大道理,全部都是細節。管理學和哲學都告訴我們,魔鬼就在細節中,一個個貌似強大的固若金湯的核電設施,在它們的內部,從施工到維護到廢除,暗藏着無數“不可控”的細節,其中,一個小小的細節疏忽或失誤,就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危機。

      當然,京滬高鐵至少不像核電一樣一旦啟動就讓人退避三舍,但是,“要害在細節中”卻是一個共同的永恒的命題。如今,高鐵已經建成,要保證運營安全,最要緊的並非加強監控一類,而是通過降低速度提高安全系數,在運營、調整到了足夠安全的程度,再逐漸提高速度。也許,這也正是不久前鐵道部門宣佈降低高鐵速度和票價的根本原因吧?只不過這個原因,輕易“不與外人言”罷了。但是,作為公眾,這卻是起碼的知情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