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剖腹自醫”者之死提示醫改應加速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5日 09: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 社論

  因病致貧問題,不會因吳遠碧的離去而消失。相反,會因她帶有極端意味的死亡,而顯得更為緊迫。

  6月2日21點48分,重慶市中醫院重症監護室6床,在做出揮刀自剖這一驚世舉動後的第26天,52歲的吳遠碧生命定格在了這一刻。其夫曹雲輝表示:“社會上的好心人捐了7萬多元給我們,支出的每一筆錢我都有記錄,現在還剩6萬元多點兒……等辦完(她的)身後事,這錢還剩多少,我一分不留,全部捐出去。”(6月4日《重慶晨報》)

  吳遠碧走了,當初人們祈願的好運,沒降臨到她身上,她沒有“因禍得福”。為了“不打擾更多的人”,她的丈夫和兒子連夜把她送到殯儀館去了,沒有租悼念廳,不是怕花錢,而是不想給大家添麻煩。

  “不給人添麻煩”———當初吳遠碧揮刀自剖時,也有過類似想法:“這一刀下去,好了,就不再拖累家人了;要是要了命,也就不用再拖累家人了。”

  這是許多弱勢人群,特別是農村人典型的心理寫照。他們中的許多人,最容易出現的心理,就是自己給別人添了“麻煩”,或乾脆自己就是“麻煩”本身,常因擔心自己會煩擾別人而不自信,常為自己可能給別人添了“麻煩”而心存愧意。是什麼,讓他們的心理狀態如此敏感和脆弱?作為普通公民,他們本無須這麼謹小慎微,也無須看著別人的臉色或等待著別人良心發現後,再給予他們平等的相待。

  就個案而言,吳遠碧的不自信,來自於她的病。那又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人因病而失去了基本的自信與尊嚴?從根子上説,還是醫療救助體系沒能真正成為人們自信而尊嚴地活著的硬體保證。筆者還不知道尊嚴生活的高標準是什麼,但低標準至少應該是人們在大病纏身時,不選擇用菜刀自剖式的“不打擾救助模式”自行解決。

  我國當下的醫療保障體系,是人類迄今為止覆蓋人數最多的醫療保障體系,但就像其他事一樣,任何東西,經過十三億這個分母一除,就變得單薄了。

  這種單薄,不僅表現在人均醫療保障的供應不足,還表現在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覆蓋區域和人群的不全面等癥結,表現在外來人口參保障礙和兌現的困難,表現在醫保結算方式和體系的不完善造成的“醫保不過縣”的壁壘,表現在弱勢人群的大病應急機制的缺失,還表現在人們因醫療供應的緊張,而産生的強烈緊迫感。不獨是像吳遠碧這樣的貧困人口,就是收入頗豐的城市白領,最擔心的也是因病致貧。

  這個問題,不會因吳遠碧的離去而消失。相反,會因她帶有極端意味的死亡,而顯得更為緊迫。人們會因她和她的家人的善良,懷念和追憶她。但也會因這種懷念和追憶,而對醫療制度改革充滿更急迫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