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廖保平:非民用電價上漲能否緩解“電荒”?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13: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家發改委決定自6月1日起,上調山西、青海、甘肅等15省市非民用電價,銷售電價平均每度上調1.67分。此次電價調整不涉及居民用電。據介紹,電價調整主要解決因煤價過高而導致的發電虧損問題。在調整電價同時,發改委要求各地禁止對高耗能企業實行優惠電價。(5月31日《新京報》)

  借用股市的術語,這次漲價可以説是傳言紛紛的漲價“靴子”落地了。雖然坊間對因“電荒”而漲價的傳言持“反對態度”,但電價還是漲了上去,只不過,為了不擴大“打擊面”,這次漲價上調的是非民用電價,居民用電暫時不受影響。

  從拋出電力“虧損論”、“電荒論”、“漲價論”,最後到實實在在的漲價,這個議論紛紛的過程,表面上看是一次討價還價的過程,其實更像是一次次地“打預防針”。也就是説,如果不拋出任何漲價的論調,而是直接突然漲價,可能輿論反彈會很大。可見,各有關方面,在這一重要民生産品的漲價上,操作是謹慎的。然而,筆者認為,與其在漲價上花如此大的心思,不如在解決導致電價上漲的原因上花更大的心思。

  事實上,“虧損論”、“電荒論”確有道理。僅華東地區而言,據華東電網公司預測,今年夏季高峰期間,缺口預計將達到1900萬千瓦左右。江西、湖南、重慶、陜西等多省出現百萬千瓦的用電缺口。

  缺口如此之大,説明電力供需嚴重失衡。一方面是我國用電量大增,今年一季度我國用電量增速達12.7%,其中經濟發達的華東地區,今年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4.9%。另一方面,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卻在減少。有數據顯示,一季度由於煤價上漲,作為主力的火電比上年同期少投産268萬千瓦。這與國家推行限制高能耗小火力發電政策不無關係,也與新能源仍在摸索階段,發電能力不足有關;加之今年長江流域乾旱,水力發電能力回落。經濟社會發展需電量大增,而供給卻在減少,電力緊張自在情理之中。

  電力緊張還表現在結構性矛盾上,尤其是地區不平衡得不到有效解決,加劇用電緊張。據國家電網公司預計,今年迎峰度夏期間,華北、華東、華中電網電力缺口將達到3000萬千瓦,而東北、西北電網卻有富餘電力2700萬千瓦。可是,由於兩者之間沒有額外輸電通道,輸電受阻致使電力交易不暢,使富者不能支援貧者,富者浪費而貧者叫渴。從用電結構看,國家産業還處在艱難轉型升級階段,大量高能耗産業仍然是一些地方重要的支柱産業,短時難以關停,用電量大,擠壓了全社會的電用。

  對於供需矛盾、結構矛盾這些影響電價最根本的原因,有關方面有沒有花大心思去思考,並下大力氣去解決呢?如果在解決供需矛盾、結構矛盾上窮盡了努力,再來提漲價問題,相信更具説服力。光是拋出“虧損論”,而前些時爆出國家電網部屬某省電力公司集資建別墅,以及幹部配高檔車當自駕車的事,如此奢侈消費如何讓人相信,電企能不能通過內部節約成本來減虧?光是拋出“電荒論”,而大量的富餘電力處在浪費之中,不能轉變成可用資源,如何讓人能相信電力短缺到了只有價格上漲這條路?

  退一步講,平均每度上調1.67分的漲價就能緩解“電荒”?恐怕也不能;相反,企業因為電價上漲而關停,會帶來一系列後果:企業生産成本上漲,産品價格必然上漲,進而影響到民生。因此,對於電力這樣基本上沒有選擇餘地的産業基礎資源、生活必需品,漲價不是最好的辦法,開源才是治本之策。

(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