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顧駿:“扶正祛邪”需要重建文化批評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1日 14: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對文化批評的現狀作單純批評是不夠的,解決問題還需要建設的工作,需要我們從當下文化生活的現實條件入手,來“重建”文化批評。而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認真、嚴肅地剖析科學技術發展給文化生活和文化批評帶來的全新環境和相應挑戰,從中找到新的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批評形態,以更好地實現文化批評的使命

  文化批評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個社會有什麼樣的文化生活,就會有什麼樣的文化批評。

  當前我們的文化批評不盡如人意,引發了全社會特別是文化界的憂思。但是,對文化批評的現狀作單純批評是不夠的,雖然這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問題,但解決問題還需要建設的工作,需要我們從當下文化生活的現實條件入手,來“重建”文化批評。而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認真、嚴肅地剖析科學技術發展給文化生活和文化批評帶來的全新環境和相應挑戰,從中找到新的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批評形態,以更好地實現文化批評的使命。

  固守原有的姿態和樣式,文化批評難以實現使命

  文學特別是小説在相當一段時間裏是文化批評的主要對象。回顧西方小説的變化,可以幫我們認識文化生活和文化批評的變遷。在西方,小説經過了沙龍、咖啡館和報紙連載幾個階段。沙龍是熱衷文學的貴夫人們在客廳中主持的文學愛好者聚會,她們的趣味和喜好構成了小説的門檻,沒有人引薦,特別是沒有女主人的首肯,小説家進不了沙龍,也難以得到出版商的支持,沙龍實際上成為文化批評的場所和風向標。

  咖啡館則是另外一種模樣,無論誰,只要付得起一杯咖啡的錢,都可以進去聽取小説家高談闊論,併發表自己的意見。文學門檻降低,使得過去不入流的文學趣味也有了發出聲音的機會,小説開始走向普通人。

  小説受商業化重大影響是在報紙大量刊印之後。為了吸引讀者購買,報紙為小説家開設專欄,每天連載,由此開創了不管作者有沒有靈感,都必須剋日完成一定工作量,並且設置種種懸念,讓讀者欲罷不能的寫作模式。功能及其實現方式的變化給小説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媚俗”、“編造”等不良趣味和品行,使當時的許多作品和作家受到強烈批評,但回過頭來看,這些作家仍然留下了文學史上的諸多名著。

  今天,家裏和工作場所的顯示屏,包括電視的和電腦的,幾乎左右著每個人的生活,靠廣告和作為廣告收費之依據的收視率、點擊率來維持生計的電視臺和網站,越來越倚重受眾的參與。不能吸引受眾,不能讓受眾在參與中享受自主創造——哪怕只是短信或者跟帖,它們幾乎就無法生存。加上書籍網上出版的近乎零成本,集體創作的自組織,每個人都成為創作者同時成為批評者的時代已經來臨。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主導型的文化批評希望表達某種聲音、發揮某種影響,不能説已不可能,卻也困難了許多,因為雜音太多不但使得試圖主導的聲音淹沒其中,更嚴重的是有可能使之邊緣化。自互聯網普及之後,傳統媒體言必稱網絡,已成事實:許多人和事沒有網絡炒熱,傳統媒體往往難以保證收視率乃至認同度,網絡雖然沒有權威,但確有影響力。固守原有的文化批評的姿態和樣式,將難以實現文化批評的使命,這也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

  要用文化建設而不僅是狹義的批評來引導公眾

  今天,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在越來越多的場合,社會借助“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像“字幕組”、“眾包”之類形式,來完成各種任務,這樣的運作方式正為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接受。相應地,不端著“主導”架子的主導力量也應該成為文化批評的主流形態。換句話説,承擔著主導職責的文化批評不宜再以“主導者”自居,通過展示與公眾在內容、趣味、態度和表現方式上的不同,來“硬拽”甚至“規範”公眾;而宜作為公眾的一員,在平等對話中,幫助公眾實現憑其自身能力無法實現的需求和願望。

  這樣的文化批評,往往不以顯性的形態和明確的要求呈現,在許多時候,更可能以公眾共識達成機制的“催化劑”形式出現併發揮作用。在個人成為信息中心,甚至成為信息全球化的主體的當下,文化批評尤其需要注意“彌散型信息”的“自我有序化”,掌握其中的運作機制,多在信息的整合、融合和順勢開發上下功夫,不僅注重將已有信息引入主流的渠道,更注重在原有信息基礎上,引導新信息的産生。如果認為某些社會熱點過於淺薄,那為什麼不參與其中,貢獻一些既不那麼淺薄、又能讓圍觀的公眾接受並得到啟發乃至昇華的信息呢?在這一點上,文化批評應該向同樣具有文化批評意味的時尚界學習,時裝大師們在DIY風行的時代,照樣活得富有影響力,領導著潮流,不斷干預公眾的審美。

  在網絡已經獲得越來越強的“話語霸權”,文化批評運作不當反而會為低俗、出位等現象推波助瀾的現實環境中,力圖起到引導作用的文化批評,需要更多地“扶正祛邪”,用文化建設而不僅僅是文化批評(這裡指的是狹義的否定性的批評)來引導公眾。低俗的文化現象存在“臭豆腐”機制,越受批評,越是“顧客盈門”。與其讓某些批評反成招徠廣告,不如推出自己的為受眾“喜聞樂見”的佳肴。取代“臭豆腐”是不可能的,但不讓“臭豆腐”一統天下是可能的。在食譜中是如此,在文化生活裏同樣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