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廖保平:大學的富裕和教育的貧窮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0日 14: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最近因為兩件事:“寶馬教授”尹曉冰善意提醒同行“大學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種毀滅”;清華大學第四教學樓被冠名為“真維斯樓”,網民又發起了一輪對大學的質疑。

  教授和大學可不可以談財富、講賺錢?當然可以。

  前不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董藩對自己的學生提出要求:40歲時達到4000萬身家,否則“不要來見我”。國內某名校校長曾坦言,從事教學的教授年薪7萬元左右,有科研項目的教授年收入可達50萬到60萬元。處在學術頂端和擔任行政職務者,不僅輕易拿到經費,而且握著科研學術的評判權,收入之高更不在話下。

  其實,這是好事情,我們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就要讓知識分子有可觀的收入,過上體面的生活。現在教授富裕了,正説明知識值錢了。

  拿大學來説,來錢的路數就更多了,政府撥款、收取學費、創辦實業等等,向社會募捐只是途徑之一,雖然符合《捐贈法》,捐贈冠名早已不是新鮮事,但還只能算向國際學習的起初階段。

  在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無論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也無論是非營利性私立大學,還是營利性私立大學,資金來源可能有差別,但在經營管理上非常相似,都像是一種公司化的經營。校長與其説是行政長官,不如説是公司總經理,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籌募資金以支持學校的正常運轉。這些資金來源既有學費收入,也有政府支持或政府協議的收入,還有與社會合作的合同性收入、研究基金的收入,以及社會捐贈的收入等等,其中社會捐贈佔比大、增長快。美國著名大學的捐助基金這些年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高速在增長,大學獲得大量的社會捐贈,會投桃報李,以捐贈人的名義進行各種冠名。

  有了這些源源不斷的收入之後,大學就有能力加強硬體建設,延請和留住優秀教授,資助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兩者“教學相長”,兩者皆成為大學的最大財富。中國的大學應拓展收入來源,形成多元的籌資渠道。大學光靠財政補貼,只會加重納稅人負擔,光靠學費收入,只會加重學生負擔,開闢社會捐贈渠道,是解決收入來源的有效辦法。

  可見,教授和大學富起來不是問題,問題是,當教授、大學富起來之時,大學的教育卻貧了下去。有調查顯示:近六成的碩士生導師和超過一半的博士生導師認為目前研究生質量出現了下降,本科生整體質量下降更加明顯。

  更關鍵的是,在目前的大學考評機制下,誰有本事搞得課題經費,誰能多産論文,誰就能迅速地富裕。這會誘使更多的教師“重科研,輕教學”。其後果是教授忙於賺錢,無暇給本科生上課,沒有精力輔導研究生,教育質量可想而知。教育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沒有好的質量,教育何來成功一説?

  一般經驗是,越能獲得社會捐贈的大學越有錢,越能延請優秀教授,越能提高教育質量,越能獲得知名度,越能獲得捐贈,形成良性循環。可是,我們的一些大學越有錢,越能延請優秀的教授,越是優秀的教授越有能力搞課題、項目經費,越容易分散教學精力。

  改變大學教育窮下去的現狀,就要改變大學富起來的方式。大學的經費來源主要依靠社會捐贈,接受社會要求和監督,就要改革“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制度,更加注重教育質量的提升。(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