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于乎:央行權威從何而來?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5日 16: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于乎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項目研究員

  央行的糾結“有目共睹”:當前諸多貨幣政策的出臺並非單一因素,從時機到力度,往往需要考慮財政政策、行政調控的諸多背景。也正因此,近些年央行運用數量型工具的頻率遠遠高於價格型工具。

  近期,聚集各路金融政商精英的上海陸家嘴論壇上,關於央行的話題意外地最熱門,不約而同被各方提起。先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態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會帶來負作用,隨即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認為當下中國央行權威太不夠,埋下了處理金融風險隱患。

  過去幾年,一方面坊間對於天量信貸、貨幣超發等關注,使得央行備受壓力,另一方面,新聞報端也頻頻出現央行高官言論與實際政策背離狀況。如此狀況,令人確實對於央行權威性倍感困惑。筆者認為,所謂央行權威性,主要體現在貨幣政策的公信力,而前提則在於央行的獨立性。

  央行獨立性是個老話題,每家自有定義。國人談論此話題,往往引用經濟學家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來論述(也就是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大因素不可同時兼備,最多只能顧及二者)。

  事實上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只是具體政策選擇方向,而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問題,則與央行機構設置息息相關。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央行獨立性初見雛形,而90年代的《人行法》則以立法形式確立央行職責,明確央行相對於財政、地方政府的獨立性。

  不要小看這一規定的進步性,這首先使得財政透支央行賬戶行為被禁止,大大降低了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但與此同時,中國央行從組織、人事甚至財務上都沒有體現足夠的獨立性,職責巨大的同時又缺乏對應權力。

  貨幣政策不盡如人意處,民間不乏質疑央行官員的經濟理解能力。事實上央行的專業能力相對其他部門不會遜色,而關鍵在於央行官員對於貨幣政策的決定權有多大?曾經擔任貨幣委員會委員的學者余永定曾經表示,中國沒有自己的“伯南克”(美聯儲主席),因為所有的重要決定都是集體決策。

  也正因此,央行的糾結“有目共睹”:當前諸多貨幣政策的出臺並非單一因素,從時機到力度,往往需要考慮財政政策、行政調控的諸多背景。也正因此,近些年央行運用數量型工具的頻率遠遠高於價格型工具,其中關節,也在於各部門利益博弈的結果。

  國外相關研究表明,央行的獨立程度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正相關關係。由此可見,央行獨立度至關重要,不僅關乎貨幣政策有效性,對於經濟增長全局也善莫大焉。沒有規則可言的貨幣政策,難以營造出良性的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