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洪波:冠名收費也算“厚德載物”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5日 0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清華的第四教學樓,冠了個名字叫“真維斯”。這事情弄得議論紛紛,我覺得估計也就不習慣。習慣了,就好了,天長日久,有這一天的。

    這個學校剛剛辦過了隆重的校慶,名人、成就,寫都寫不完。這,説到底就是品牌價值。品牌價值高啊,所以現在要冠名的建築達到了14個,冠名費是7.5億元。真維斯,其中之一而已。

    大學的樓是可以冠名的,這沒有問題。而冠名原本是可以冠有特殊貢獻的學者,符合學校理念的校史人物,但這些,是不産生“冠名費”的。一個可以産生“冠名費”的地方,不去賺回冠名費,那就是虧本。這樣的事情,生意人不做。

    難道清華是一個公司嗎?這要看怎麼理解啦。如果打一個公司的牌子,那就不好了,既顯不出公益性,又顯不出神聖感,撥款、捐獻之類,可能會減少。所以公司的牌子,是一定不能打的。但是,怎樣能夠變出錢來,這要研究到每一個角落,管理行為上,跟公司不必有什麼區別。樓可以冠名,路可以冠名,還有什麼地方可弄出錢來的?今後走在清華,如同走在品牌博物館,那就成功了。真有那麼多的人到清華來冠名,就是成功的證明。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清華的校訓。什麼叫強,什麼叫厚?強,就是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挂個價值上億的牌子,就是錢多。厚,就是尺度大,賣名全開放,不怕人議論,不怕辱沒校史,厚德可載萬物,還載不動服裝品牌?

    這個時代,原本已沒有什麼學術、文化、傳統等等,也沒有公共生活、政府行為界限。故宮可以開會所,國學班變成老闆交際圈,爭項目就是爭經費,公共空間眼睛落到哪都是廣告,政府都在為企業家搖旗吶喊,“親商、暖商”,大學自然也不會落後,誰拿錢來我給誰冠名。説“錢能通神”,這是片面的;現在是神也要錢來通,各路神仙都在向錢招手:“先通我,先通我。”清華的大樓招冠名,就是“神求錢通”的表現。

    實話説,人們多少對清華還有些期待,就是它還是要稍微矜持一些,不要這麼猴急地賣冠名,畢竟是中國的標誌性大學嘛,忸怩一些才好。這也正像人們認為故宮嘛,過去是“大內”,現在是國家級博物館,還是要像個樣子,不丟東西,不寫錯字,不把宮殿辦富豪俱樂部。但情況就是這樣,哪都在迅速發展,發展都是“慢不得”,錢多不咬手,所以清華拿出一些大樓來賣,誰有錢誰買牌子。而且,不矜持,才顯得自然;不忸怩,才顯得正當。清華,這就是中國大學的風範。過去是,現在也是,標誌性的,我們可以從清華看到中國大學的整體狀況。

    有人拿出一個規定,説教育部門1997年曾要求“各類教室、各類建築物不得以捐資者名字命名”,如遇特殊情況,需報有關部門審批。這個規定本身就是毛病,逸夫樓是怎樣全國大中小學開花的?逸夫樓就是“拿錢來就好”的助推器。在學校管理上,教育部門多年來的所作所為,難道比清華更加正當一點?

    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但大學的大樓確非小事,它塑造學生的大學記憶,成為學校的建築坐標。大樓是否冠名和冠什麼名,代表學校的行事風格與思維邏輯,顯示其對辦學理念和學校傳統的理解。清華掛牌真維斯,自然是有考慮的。或者,這就是配得上我們這個時代的“厚德載物”。

    你可以譏諷一個冠名行為,但不可以中止它;你可以中止它,但不能停止它出現的邏輯。這就是為什麼我説這是一個習慣而已,大樓冠名之花,會在大學裏盛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