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巽達:文藝創作“源頭”重於“碼頭”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4日 09: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有五十多年曆史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日前落下帷幕。與其他“國際性”藝術節最大的不同是,“上海之春”向以“原創”為特色,觀眾熟悉的《梁祝》、《紅旗頌》、《中國序曲》、《野草》、《交響曲——大合唱“英雄的詩篇”》等,都是在歷屆“上海之春”上推出的;與此同時,一批年輕的音樂家也漸漸為人熟知:朱踐耳、呂其明、陳鋼、何佔豪、俞麗拿、郭文景……這些音樂名家有的已經進入耄耋之年,但是回顧當年的勝景,他們依然對生氣勃勃的“原創春天”充滿懷念。如何有效保持音樂節的原創特色,無疑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上海作為藝術展示的“國際碼頭”,也非常支持“原創源頭”。“碼頭”的作用很重要,引進世界一流藝術,開闊觀眾眼界,讓中國藝術家得以借助“他山之石”,是促進原創的重要部分。一個文化大都市的確立,既需要“碼頭”功能,也需要“源頭”功能。假如沒有本民族的皇皇作品誕生,只有來自異國的經典作品演示,國際藝術節就留不下珍貴的精神財産。

  什麼是原創的意義和價值?原創以前沿性與創新性,對文化起到引領拉動的作用。細數一些大眾的、主流的文化産品,都來源於很多年前的前沿品牌或小眾品牌,從前沿到主流,從小眾到大眾,這就是原創前行的軌跡。換句話説,你想看到風起雲涌的熱鬧場面,必先優化風生水起的原創生態。

  有藝術家中肯地指出,雖然“上海之春”缺乏其他國際藝術節的“財大氣粗”,但是“錢少有錢少的好處,可以靜下心來琢磨作品”。這種“琢磨作品”,不但包括“出爐新品”,還包括“回爐精品”。音樂前輩賀綠汀曾説過這樣的話:“上海之春不能像狗熊掰棒子,演一個丟一個。好的作品可以多演,改一改再演,這樣就能積累更多的好作品。”所以,這次“上海之春”將一些著名精品拿出來重新精心打磨,進行二度審視、三度審視。有人戲稱“回爐”,回爐的本意是對不合格産品的重鑄,而藝術家把合格産品乃至公認精品再度“回爐”,意在將精品鑄成經典,這樣一以貫之的原創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作為一個原創平臺,“上海之春”的功能是將紙上總譜變成現場音響。搭建和完善這個原創平臺,關係到原創的動力。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上海之春”的平臺後面,蟄伏著一大群戒浮戒躁、潛心創作的原創者,蟄伏著一大群緊貼民族文脈、不妄自菲薄的音樂人。可以説,對上海這個目前文藝原創不太出色的城市而言,“上海之春”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音樂人的努力,不但有效地保存了這張上海的文化名片,還會發生溢出效應,波及到其他文化藝術領域。(劉巽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