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安慧:拉登之死的反恐啟示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3日 09: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被美國“海豹”突擊隊當場擊斃的消息,自奧巴馬親自公佈以來,至今媒體上討論的熱度仍未減退。

  人們都在思考:為什麼拉登會從一個阿拉伯世界的“富二代”演變為一個恐怖分子首領?這究竟給美國乃至世界的反恐提供了怎樣的啟示?

  眾所週知,1955年本拉登出生於沙特阿拉伯,他的父親是當地富商。他10歲時,父親死於一場意外的墜機事件。這讓從小就沒有父愛的拉登形成了強烈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拉登幼年就讀于宗教學校,熟稔教義,渴望復興阿拉伯王朝的輝煌。後來,他從沙特阿拉伯的一所大學畢業,並經商致富。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拉登離家參加了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展開反對蘇聯的鬥爭,並建立了“基地”組織。當時的拉登不僅得到了美國的支持,甚至被美國的《時代》雜誌稱為“英雄”。海灣戰爭爆發後,拉登認為美國已取代蘇聯成為“伊斯蘭世界新的惡魔”。從後來拉登發表的多次講話的內容來看,他反對美國的主要理由有兩點:一是美國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中單方支持以色列;二是美國發動海灣戰爭時,駐兵沙特阿拉伯。由於拉登反對當時同意美國駐兵的國王,他的沙特國籍也因為其“不負責任的行為”,在1994年4月被取消。

  此後拉登策劃了一系列針對美國的恐怖事件,最著名的當然是2001年的“911”事件。拉登以這個事件,開創了一個軍事上反對稱作戰的先例。在“911”事件之後,美國立即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摧毀了保護拉登的塔利班政權,使拉登和他的“基地”組織只能東躲西藏。不久,美國又借反恐為名,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美國在這兩場戰爭中,耗資高達萬億美元,並犧牲了數千名將士。這不僅使美國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而且在政治和經濟上,大傷了國家元氣。

  有人説與本拉登可以作對比的,是1967年在玻利維亞被美國中情局協助的政府軍殺害的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筆者認為,兩人不可相提並論。格瓦拉是人們公認的時代英雄,但拉登卻演變成了一個逆時代潮流而動的恐怖分子—— 雖然,他也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但他的恐怖活動卻以犧牲美國許多民眾為代價,並帶來更多伊斯蘭弟兄的犧牲,結果走向了反面。他的悲劇在於越過了絕大多數人認可的對生命必須尊重的道德底線,同時,也違反了《古蘭經》“枉殺一人如殺眾人,拯救一人如救眾生”的告誡。

  這次,美國依靠其信息優勢和“點穴式”的突擊力量,擊斃了拉登。雖然這在軍事上也提供了一個成功戰例,但是單純依靠軍事力量,是不能根除恐怖活動的,反而會引發許多新的矛盾。因為,産生恐怖活動的原因錯綜複雜。拉登的演變過程,並不能證明宗教文明的差異就是恐怖主義的源頭。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的差異,有時可能會引發衝突,但導致激烈對抗卻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對其他文明採用霸權主義政策密切相關。

  我們必須承認世界文明存在多樣性,不同文明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少糾纏歷史問題,多往未來著眼。解決不同文明之間矛盾的方法,應該是鼓勵文明的對話和促進文明的融合。在不同文明引發的社會差異的問題上,更應倡導相互溝通與接納而不是採取“以暴制暴”的激烈對抗形式。

  本拉登之死,為反恐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反恐應標本兼治,消除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