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濤:國企海外分紅為何屢屢引發質疑?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9日 1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劉濤 宏觀經濟分析師

  長期以來,許多投資者總有這樣一種感受:那些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對境內投資者甘願扮演“鐵公雞”,卻對海外投資者格外慷慨。近日,一則“北京燃氣去年99%的利潤在香港分紅”的報道引發軒然大波,再度觸動了內地投資者的敏感神經。儘管該公司所屬的北京控股集團隨即否認了這種可能性,聲稱該公司在香港的派息率並未明顯超過其他H股紅籌企業,但依然無法打消許多投資者被歧視的感覺。

  無獨有偶,今年3月,坊間也有傳聞稱,中石油當初在美國上市時儘管只融資了29億美元,但上市頭四年累計向海外投資者分紅超過百億美元;而中石油回歸A股時融資額高達668億人民幣,但2007年派發給國內股東的分紅卻不到6億元人民幣。對此,中石油也一再出面澄清,其無論是在境內還是海外發行股票都是同股同權,分紅比例並無差別。

  事實上,內地投資者的質疑並非沒有根據。對於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如果剔除A+H股、ST股等公司,2009年現金分紅水平大致在30%左右;而在香港上市的內地紅籌企業的現金分紅水平很多都在40%以上。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博士曾經總結了“A股市場十大怪”,其中第四怪便是“A股遍地鐵公雞,飛到香港竟下蛋”。

  從專業角度來看,對於這種“內外有別”的現象當然可以有多種解釋。例如,人們可將其歸咎於歷史和習慣的差異。一般來説,海外成熟市場的分紅水平一般都在40%~50%,而我國A股市場則長期徘徊在20%~30%的水平。不難理解,境內企業在不同地點上市,多少總要“入鄉隨俗”。

  此外,發行價設置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內外分紅差異的重要原因。多年來,企業在國內A股上市時常常以高溢價發行,這勢必帶來投資成本過高、回報過低等一系列問題,其結果就是,投資者只重視搏差價,而企業也根本無須以分紅當賣點。2010年報顯示,A股上市公司中,有多達119家公司最近三年內“一毛不拔”,即便我們剔除掉沒有分紅能力的ST公司,仍有60隻不折不扣的“鐵公雞”。

  客觀地看,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它們或多或少都存在“肥水外流”的現象。但耐人尋味的是,為什麼偏偏國企會成為眾矢之的?

  首先,在當前通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水、電、油、氣等居民日常消費品價格輪番上漲,令公眾對壟斷性國企的負面評價上升。例如,對於北京燃氣海外慷慨分紅的報道,一些網民將其總結為,“北京人民心疼燒氣,燃氣公司拼命漲價,海外股民痛快分錢”。

  其次,國企者,國之公器也。儘管國企事實上已越來越成為一個封閉的特殊利益集團,但在國人心目中,它依然身披“國家隊”戰袍,令公眾對其在履行社會責任和承擔公平正義等方面存有較高期待。一些國企在享受壟斷暴利的同時,不但很少有回饋社會的舉動,反而不斷與民爭利,甚至屢屢向國家伸手要錢,這也強化了公眾的不滿。

  因此,對於國企而言,唯有在財務和治理結構上不斷提高透明度,主動接受公眾監督,積極回饋社會,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負面新聞,對得起“國字號”的榮譽和公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