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黃梔梓:標本兼治遏制大樹古樹進城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6日 13: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銀杏是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廣西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擁有百年以上銀杏古樹1.7萬株,被譽為“中國銀杏之鄉”。近年來,桂林市靈川縣、興安縣等地的銀杏大樹、古樹遭到瘋狂亂採濫挖。林業部門調查發現,能夠花幾萬元買一棵樹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政府機關。(5月15日《京華時報》)

  時下不惜花高價購買大樹古樹進城在很多城市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就連筆者所居住的小城最近也遍佈了老樹禿樁,然而本地持續的旱情正使其成活堪憂。儘管從理想效果來看,大樹古樹進城能使城市“速綠”,但實際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據有關專家長期跟蹤調研表明,大樹古樹“農轉非”後在城裏因“水土不服”,死亡率高達50%—70%。更為嚴重的是,“農轉非”式大樹古樹進城,違背了樹木生長的自然規律、改變了樹木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利於樹木生長,嚴重破壞了原有生態。即使大樹在城裏移植成活,但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不僅不能增加森林碳匯,而且還破壞了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不利於鞏固多年來的林業建設成果,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2009年5月,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就向各地發出了禁止大樹古樹移植進城的通知。但近些年來,大樹古樹進城熱卻難以降溫。長期關注大樹古樹進城問題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指出:“在大樹進城熱潮的背後,隱藏著一條利益鏈條,即從鄉下農民到大樹販子,接著到園林施工負責人,再到園林設計者,最後到主管領導。”而“禁令”雖有但卻缺乏相應的追責問責和嚴厲的處罰機制,其遵從度和執行力也就有失剛性。因此,當前必須從城市需求的源頭斬斷大樹古樹進城背後隱藏的利益鏈,尤其是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城市綠化工程項目資金的審計和監督,擦除其利益鏈條上被腐敗銹蝕的痕跡,並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管、問責、處罰機制,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但上述措施還只是一種“治標”之策,與此同時,還有望商家在適應市場需求上轉變思維,不要再尋思著通過亂採濫挖來搶抓大樹古樹進城的商機,而是從積極發展本地育苗基地出發把握好商機,定向培育適合城市綠化的鄉土珍貴優質苗木,為城市增綠提供充足的苗木資源。尤其是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引導苗木基地做好生産規劃,調整不合理的苗木生産結構,努力培育珍貴樹種和速生苗木,以大苗栽植替代大樹古樹移植,使農村苗木生産與城市綠化形成有機的銜接,這才是遏制大樹古樹“農轉非”式進城的治本之策。

(黃梔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