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一舟:“護士上訪被精神病”與公共意識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1日 07: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深圳二院護士郭俊梅因不滿獎金分配,向深圳市政府信訪辦投訴,醫院外請醫師假扮工會領導與其談話,並將談話內容寫入病歷,將其診斷為偏執性精神病並調崗。郭俊梅起訴維權後勝訴。但法院判診斷醫師無責,法官希望郭俊梅不要得理不饒人。(5月10日《京華時報》)

  正如法院所判定,“郭俊梅在深圳市二院工作期間並無任何工作失誤,亦未出現因精神問題做出不當行為,深圳市二院因其與院領導發生爭執就認為其存在精神問題,在未徵得其父母及其近親屬同意的情況下,聘請康寧醫院精神病專家為其診治,其行為本身存在不當之處”。因為不滿獎金分配,因為上訪投訴,一個健康、正常的護士就變成了“精神病”——被“診斷”成精神病的過程及採用的手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正當的權利申訴,何以被“不當處理”。

  律師認為,單一的診斷標準和制度上的救濟漏洞是導致“被精神病”的主要原因。但在筆者看來,根源還是在於——單位與權利個體之間地位的不對等,導致權利個體的意見和表達不被尊重、不受保護,稍有“出格”即被強力“封殺”——這才是女護士維權上訪“被精神病”的關鍵所在。

  還值得一提的是,審視這一事件,我們不難發現,護士維權上訪之所以成了“精神病”,不僅是“醫學標準”和“管理標準”出了問題,“公共標準”同樣也處在了錯位的狀態中——毫無疑問,對獎金分配不滿的醫院員工不止郭俊梅一人,但敢於上訪投訴的卻只有她一人,因此,或許在世俗的眼中,過於較真的郭俊梅就成了一個另類,有了“精神病”的嫌疑。

  回想起來,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較真”的個體被潛意識的大眾標準當成了“精神病”或者“刺頭”排斥在外,渾然不覺主動和敢於維權是公民的一種基本素質。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社會性維權意識的淡漠。

  維權意識的淡漠切入到公民社會的語境中,就是公共意識的缺位。這裡所説的“公共意識”有三層含義。其一,要樹立個體權利意識,敢於較真,對於“獎金分配方案”之類的細微權利錙銖必較;其二,克服“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狹隘心理,勇於挺身而出,學會“為公共維權”;其三,權利的維護心態更加富有公民理性和時代特徵,善於運用組織力量和法律手段展開博弈。而“護士上訪被精神病”的典型案例無疑説明,在公民社會的成長軌道上,我們仍然還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