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瑩:油企高利潤理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30日 09: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隨著上市公司一季報密集披露期的到來,本就頗受矚目的部分壟斷巨頭的業績情況自然更加吸引眼球。

  以石油巨頭為例,一季度都實現了業績的穩定增長:中石油一季度實現凈利潤370億元,料將繼續拔得內地上市公司頭籌;中石化一季度凈利達205億元,同比增長24.5%,增幅超過中石油;中海油受惠油價上漲及油氣産銷量的上升,收入同比大增59.1%。

  兩年來,成品油價追隨國際油價水漲船高,油企仍一直喊虧,業績公告出來卻總讓人大跌眼鏡:哪虧,分明是大賺。喊虧的理由不外乎是原油價格上漲。但賺錢的理由似乎同樣是由於原油價格上漲。這就叫人不懂了,原油漲價,究竟對油企是利好還是利空?

  不管怎樣,石油巨頭獲得高額利潤已是事實。但石油巨頭還在拿民營煉廠虧損舉例説事兒,要求下游成品油漲價,卻不是通過完善自身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降低生産成本以及挖掘內部潛能來應對,如此高利潤難免讓人看得有點不是滋味。特別是中石化近期爆出的“天價酒”和“獎金門”事件説明,企業只要真正能像“蘿蔔分段吃”一樣做到精細化管理,縮減一些不合理的開支,其實目前是有能力應對國際油價上漲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石油企業高利潤的背後,我們究竟付出多大的代價和成本。一方面,油企高額利潤的背後,是以加重通脹壓力,加重公眾的經濟負擔,抑制總需求的增長為代價的。另一方面,私營企業弱,國有企業強,表面看來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但稍加分析就會明白,在整體市場沒有明顯擴大的時候,石油巨頭愈強大,佔據的市場份額愈多,民營油企的生存空間便會受到擠佔和排斥。

  從我國成品油産量結構來看,50%的成品油來自中石化,30%左右來自中石油,剩下20%來自中海油以及龐大而零散的地方民營煉油廠。事實上,因為煉油利潤下降,生産積極性不高,許多地方煉油廠已經開始停産檢修,不少民營加油站被停供,部分地區甚至再現“油荒”。媒體報道稱,以供應最緊張的0號柴油為例,部分民營加油站只能從中間商處零散購買一些高價油源、進價已經高達8750元至8900元/噸,照此趨勢,未來民營加油站或將面臨大面積斷油。

  如果未來原油價格依然維持在現有的110-120美元/桶之間,且政府同時減少在二季度調整成品油的頻率,石油企業利潤料將會繼續縮水。屆時,“停産檢修”限制市場供應,有價無貨現象或將重新上演,再現讓“市場”逼宮漲價之鬧劇。

  企業追求收益最大化本無可非議,但不應以犧牲普通百姓利益、助推通脹、損害經濟增長為代價。正在面臨的高通脹,高物價、高物流成本導致的經濟産業鏈失調、經濟結構扭曲,特別是中國經濟已經出現滯脹苗頭,都不足以支撐再漲油價電價。石油企業的年報、季報顯示出的高額利潤,均説明其有承受一時不漲價造成的利潤空間縮小的能力,與其任由高利潤滋生“三公”消費過大,傷害投資者及廣大百姓感情,還不如多擔負些社會責任、做出一些利潤讓渡和犧牲。

  當然,從長遠看,打破壟斷經營才是治本之策。只要有壟斷,就會存在超額利潤,市場信息就會失靈,價格傳導作用也會完全喪失。中國市場、百姓、消費者、生産者已經為壟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應該把打破石油石化等行業壟斷經營儘快排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