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吳帥:誰來接過“赤腳醫生”的棒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9日 1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一篇《告別赤腳醫生之後》引起我的關注。文章發出層層追問,最後認為,這些問號令人尷尬——特別是這個國度曾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仍能用合作醫療制度為數億農民提供最基礎的醫療服務,並贏得過世界讚譽。(見最新一期《瞭望》新聞週刊)

  前不久回老家,見到了在農村務農的表弟,我們已有近10年沒見過面。他告訴我,現在的日子過得挺不錯。村裏到城市的公路已經接通,他繼承父業,在家養蠶種果種甘蔗,每年收入都不錯。我告訴他,剛剛在城市買了新房,房價高,工資卻很一般,每月做醫生的工資收入基本全貢獻給了房貸,生活壓力很重。他半開玩笑的説,你來我們這開診所吧,我們村還沒有醫生!村民現在挺有錢的,看得起病。

  説實話,我未嘗沒有心動過。不管人們富不富裕,生了病,大多數人其實是願意進行醫療消費的。只要你掌握了過硬的醫療技術,自己獨立開診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尤其是對我這種喜歡自由,不喜歡吃大鍋飯的人而言。

  這幾年來,在基層鄉鎮,政府衛生部門對醫生資質的審核和要求越來越嚴格,很多不具備執業資質的赤腳醫生都已經被叫停,不允許再行醫。過去,那麼赤腳醫生隨時上門為人提供輸液服務的現象正在逐漸減少。但是,新的矛盾隨即也來了。

  按照衛生部的新醫改規劃,要求村村建有衛生室,鄉鄉設立衛生院,村民看小病不出鄉村,但現時期,農村的醫療人力資源顯然不足以支撐這種衛生建設。去年兩會,寧夏醫科大學副校長戴秀英就表示:“目前全國農村鄉鎮衛生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醫生只佔1.4%,中專生53%,34.6%為高中以下水平。村衛生室的近百萬名基層村醫均處於個體開業狀態。農村醫療人才嚴重缺乏,醫療水平低下,農民看病難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各地政府如何應對這种醫療人力不足的危機?一是招募醫學院校大學生畢業生下鄉服務,畢業生服務的期限一般為5年,在此期間,政府會予以額外的經濟補貼,以及考研考公務員的降分照顧待遇。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吸引畢業生下沉。二是出臺帶有強迫色彩的管理辦法。要求地市以上政府醫療衛生機構一定比例的醫生在晉陞高職稱時,必須下鄉服務一年。但據我觀察,這些辦法招募來的醫生數量有效,而且效果也並不好,在考取了執業證書後,不少醫學畢業生最後都選擇了毀約離去。

  解決這種困境,一個好辦法就是引入社會辦醫,尤其是醫生辦醫。通過開放而鼓勵的政策,吸引更多的私人診所或者私人醫療機構下沉,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在城市,市場有限,醫療機構卻越來越多,無論是醫療機構還是醫生,在數量上已經基本飽和,而且辦醫的成本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將過剩的醫療資源通過市場的手段,向基層地區轉移,這是未來的趨勢所向。在一些發達國家,相當數量的私人醫院都是建在郊區。

  醫生人力如何才能順利轉移?關鍵是仿傚發達國家和地區,讓醫生成為與律師類似的自由職業者,醫生可以與多個醫療機構簽訂合同,也可以自己開私人診所,選擇在哪個時間,哪個地點行醫。醫生一旦有了專業資質,就可以一輩子都享有。但在我們國家,對醫生執業行醫的管理實在太嚴格。一個醫生,只能在自己的醫院診所行醫看病,而一旦離開這個特定的場合,再給人看病就被界定為“非法行醫”。如果兩年醫生不找醫療機構註冊,並接受衛生部門的考核,執業資質甚至也要被剝奪。

  如果醫生能夠成為自由職業者,地方政府願意降低辦醫的成本,或者以足夠的優惠政策來鼓勵醫生個體辦醫。我相信,誰來接過“赤腳醫生”的棒?就不再是個難題。(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