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龍:銘記切爾諾貝利,警示核安全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7日 1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昨天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5週年,25年前,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大規模的核事故,造成了此後近10萬人死亡和20多萬人罹患癌症。25年之後,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事故又一次震驚世界。

  25年的時間,兩場七級的核事故,逼迫人類在紀念傷痛的同時,也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確保核能利用的安全。屈指算來,自上世紀50年代第一座核電站運行以來,人類利用核能發電已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當核電站安全運營時,相對石油、煤炭等其他能源,核能大可稱之為穩定、清潔、高産出的新型能源;然而兩次核事故的殺傷力,卻又讓人類認識到了核能的另一面——巨大的安全風險、超出人類可控的後果……

  一旦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做好自身防範。這種被動的應急在兩次核事故面前顯得既倉促,又不可預期。畢竟在核輻射面前,多大的範圍才是安全區域,恐怕連核能專家也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因而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核電站本身是否已經做好了足夠的防範措施。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今年1月公佈的最新數據,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共442個,核電發電量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6%,正在建設的核電機組有65個。而所有這些核電機組,其舊有的安全防護標準都值得追問。此次福島核事故可以説對現有核電站安全設計的基本假設提出了重大挑戰,特別是對其中的核心因素——“基準事故”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儘管核電站的安全防範都是依照專家窮盡所能地設想到可能發生的人為疏忽或自然災害,逐一設計出應對防範措施,而且在此之外還特地加設了“基準外事故”。但福島的一次“基準外事故”即足以讓人們警醒,核電站建設的舊有“基準事故”標準,必須有所提高。自然災害的破壞力難以估計,由此帶來的核事故應對機制也須更完善。信息的透明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僅此遠遠不夠。核事故無國界,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國際性的核事故應對預警機制,把核安全放到區域中來考慮,已是不可避免。在這方面,國際原子能機構理當發揮更大的作用。

  事實上,福島核事故後,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核能協會,以及一些核電站,已經在反思現有的安全標準是否經得起考驗。雖然眼下並未有更進一步的舉措,但至少已經引起了人類的重視。曾經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和曾經在日本國民心中創造了“無事故無損傷”的福島核電站,先後發生了核泄漏事故,25年來的兩次悲劇警示著人類:在能源危機與核能安全之間,我們究竟該取得怎樣的平衡?

  無可否認,核電作為新能源依然不可或缺。既然“棄核”並不現實,如何確保核電站的安全,如何在核事故之後將災害降到最低,就是兩次重大核事故留下的經驗和教訓。安全意識是通過事故來積累的。面對尚未消除的福島核危機,回望25年前的切爾諾貝利,今天的銘記是為了警醒世人,在核能的安全運用上,不可存在任何的僥倖心態,謹慎向前,當是對切爾諾貝利最好的紀念。(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