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馬媒:中國人閱讀率低 實與文化大國稱號不相稱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6日 1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中新網4月25日電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24日刊出評論説,調查顯示中國國民的閱讀率已連續多年下跌,如此低的閱讀率實在是與中國文化大國的稱號不相稱。在此情勢下,除了多讀書,更重要的是涵養健康的閱讀方式。

  文章摘編如下: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這是一個充滿書香的日子。然而,一年年呈下降趨勢的全民閱讀數據,讓人們開始擔心閱讀的生存環境。

  在傳統閱讀與現代閱讀的交融與爭鋒中,中國對省會青年閱讀現狀進行調查,諸多問題引發中國人的思考:圖書館青年閱讀群體缺失,功利性閱讀日益加劇,防止電子閱讀帶來“淺閱讀”……

  中國國民的閱讀率已連續多年下跌,據第八次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人均每年閱讀圖書僅為4.25本,遠低於韓國、法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如此低的閱讀率實在是與中國文化大國的稱號不相稱。在此情勢下,靠一年一度的閱讀日來提振國民閱讀效果寥寥。除了多讀書,更重要的是涵養健康的閱讀方式。

  健康的閱讀方式不是死讀書,追求讀書的量,而是獲得知識,提高素養和強化能力,否則就是百無一用的書獃子。事實上,每年中國出版的各種讀物,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有很多是裝幀漂亮但內容粗製濫造的垃圾書。多讀這樣的書,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因此,涵養健康的閱讀方式,首先是出版界的撥亂反正,多出精品、少製造文字垃圾;恪守學術中道,不為市場所污染;謹守知識産權原則,避免走盜版歧途。

  其次是對閱讀者的正確引導,從孩子抓起,制定義務教育階段和大學階段的必讀書籍目錄。再次是閱讀者的文化自覺,形成活到老、學到老和讀到老的良好風氣。還有就是,依託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使數字閱讀發揮失效。

  除了閱讀載體和平臺的建構以及閱讀者的自覺,健康的閱讀方式還必須依靠“文化識見”,即靠“考察、遊歷、體驗、創造”的實踐來驗證閱讀而來的書本知識。既“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一個都不能少。正如魯迅所言,“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再如:“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這種“英雄所見略同”絕非巧合,乃是指正的一條客觀真理,即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是知行統一的哲學命題。這靠淺嘗輒止的閱讀是無法實現的,在信息時代尤其如此。事實上,文本閱讀率的下降並不能説明閱讀率的偏低,因為很多閱讀是通過虛擬世界完成的。這是全球性的普遍現象。

  通俗雖美味卻未必營養

  另一方面,虛擬空間的閱讀又存在著潛在風險。沉溺於此的閱讀往往會將人引入脫離現實的虛空世界而破壞人與自然知行合一的和諧關係。正如蜚聲全球的意大利作家、學者艾柯所言:“因特網使一些人完全成為壞信息的受害者”。

  美國著名文論家萊斯利?菲德勒在其著名的被稱為後現代主義聖經的《越過邊界——填平鴻溝:後現代主義》中提出經典文學已經終結,當代的西方文學實際上是通俗文學。他認為所謂“通俗”----無不利用童話、新聞報告甚至色情小説的因素和手法。也就是説,現代化的生活快節奏使得經典塵封且佶屈聱牙,閱讀費力費時且不合時宜;而現代通俗之作卻又異化為快餐文化的東西,固然“美味”卻未必營養,恰如麥當勞或肯德基一般。如此閱讀,顯見有其負面甚至有其災難性傾向。

  並非所有的閱讀都有益處,閱讀率越高並非越好。關鍵是健康的閱讀方式,才能將“好讀書”和“讀好書”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打造傳統的書香中國和現代化的信息中國。(張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