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解放日報:“80後”集體懷舊,意味何在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6日 10: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 “80後”出生於集體主義的營養水,吸收新的開放多元潮流,再到如今面臨個人奮鬥的競爭環境,這樣的落差,也是造成他們談起童年就津津樂道、倍感溫馨的原因。

  ●今天 “80後”的懷舊,不是那種厭世、頹廢、消極的懷念,而是有感情要發泄、要溝通、要滿足的一種生活方式,絕非沉溺于過去、看不到未來、退出舞臺的滄桑感。

  ●主持人:本報記者 龔丹韻

  ●嘉賓:于海 (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

  解放觀點:微博和論壇中, “80後”發佈小時候的玩具、零食、懷舊貼和成長話題,總是被爭相灌水,跟帖無數;網店中,“80後”懷舊主題的物品也是賣得很火爆;視頻網站,類似的懷舊短片比比皆是……“80後”剛年近30,那麼早就集體懷舊,究竟意味何在?

  于海: “80後”的成長背景非常特別。中國社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生質的變化,從原來的教條僵硬、不關心世俗價值,逐漸發展為富足多元、關心每個人感性權利、追求個人幸福。八十年代的文化熱、啟蒙熱等,一波接著一波,個人創造力開始釋放,城市增加了各種新機會,住房條件逐步改善,全社會處在發展的共贏階段。幾乎所有家庭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改善,孩子可以讀大學,農村知青可以回來,大眾關心大師,青年人充滿理想,討論文化,醉心於國家的未來藍圖……

  尤為特殊的是,那時的計劃經濟,仍然給人某種穩定和保障,而同時,市場經濟的活力又被喚醒。因而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既衣食無憂,又享受著市場經濟的最初活力。他們實際上沒有受過苦,但他們的成長經歷很豐富。出生以後,剛剛經歷的社會轉型,正在從單一向多元文化發展、從國家塑造人生一切到主動自我設計,一步一步變化,告別了原來的匱乏。可以説, “80後”生活在釋放人性的時代,童年的回憶,充滿美好溫暖的東西,還帶著理想主義的情懷,比如當年的小孩很流行看《小鹿純子》、 《一休》等電視劇,雖然假,但深入人心。

  與此相比, “90後”的經歷可能更加單調。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大家都忙著賺錢,社會的價值觀反倒單一起來。市場經濟開始出現失敗者和獲益者,理想主義的情懷漸漸淡出。 “80後”一般是上中小學以後才開始有自己的臥室,“90後”一齣生基本都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了。因而,“90後”更認為生活的一切理所當然。你不能説“80後”的道德是全面的,但至少他們的道德是正常的,比起父輩來,他們擁有更正常的同情心、更正常的公民心。比起 “90後”,他們又擁有更豐富的轉型變化經歷。

  解放觀點:因而有人認為 “80後”的懷舊,其實是在減壓,把自己置入童年單純美好的場景中,以減輕現實壓力。您怎麼看?

  于海:懷舊一定是出於對比。比如上海上世紀90年代的懷舊,始於大發展時期。這種懷舊不是挽留,而是面向未來,拿過去的輝煌作為未來的藍圖。之後誕生了上海懷舊的代表作之一 “新天地”,讓過去市井的石庫門,成為時尚之地。

  同樣, “80後”的懷舊,也是現在與過去的對比。大規模的城市發展、大學擴招、自主擇業、商品化浪潮,要求現在的 “80後”房子要自己買、職業要自己找。他們本來是從無憂無慮的童年走過來的,童年面臨的是各種發展希望,就連上大學也比較順利,就一代人而言受教育水平迄今為止最高。可一旦畢業,忽然發現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什麼都要自己追求。城市急劇的白領化、金融化、服務化,既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市場經濟的誘人和殘酷,一切都趨向商品化的世界,是他們的父輩從未有過的。作為大部分已經工作的 “80後”,今天實際上經歷了兩重世界。童年的懷舊,自然對激烈競爭的現實,有巨大安撫作用。

  解放觀點: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 “80後”的成長過程往往缺乏心靈溝通,如今在網上與陌生的同齡人一起懷舊,是否也是童年的孤獨感、歸屬感的釋放?

  于海:大多數孩子和父母交流都是有限的,獨生子女更減少了和同齡人交流的機會。如今觸景生情,共同懷念小時候吃過的跳跳糖、用過的鉛筆等,引發溝通熱情,其實還是一種友朋的感情。本來天南地北分散的“80後”們,由於共同的物件,仿佛找到了交流的夥伴,這仍然屬於青春期的情感。今天已經工作的 “80後”們,一畢業就埋頭打拼,溝通機會可能更少。因而年輕人有更大的動力想去表達些什麼。

  此外, “80後”的童年,仍然留有集體主義的痕跡。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方面集體給予的保障依然有效,一方面自主設計人生的理想開始萌芽。九十年代後,大部分市場導向的機構,不再有共同體的溫情,講究個人績效,高度商業主義。因而 “80後”工作了以後,就發現與童年的生活完全不同,掉進了叢林法則。他們出生於集體主義的營養水,吸收新的開放多元潮流,再到如今面臨個人奮鬥的競爭環境,這樣的落差,也是造成他們談起童年就津津樂道、倍感溫馨的原因。可能 “90後”心理上更能適應當下的社會變化。

  解放觀點:經濟快速發展、物質更替頻繁,也讓“80後”生出一種早已歷經一個時代的滄桑感。時代更迭太快,是否也是年輕人早早懷舊的原因?

  于海:確實如此。如果生活一直沒有變化,目前的生活就是過去的延續,也就不需要懷舊。一般懷舊總是經歷很長一段時間,飽經滄桑以後,才會冒出來。因為曾經有過的東西不存在了,今後也不會再擁有,上了年紀又不得不退出今日世界的創造舞臺,懷舊自然就開始了。比如我們這一代人懷舊,會懷念紅色歌曲。這種滄桑感,必然和時代變化有關。

  以此來看, “80後”目前就如此懷舊,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的東西,大多已經消失。他們的人生經歷才三十年,但已經從新舊制度並存的時代,一下子被推到一個競爭的新時代。不過,我看他們未必變得滄桑。現在的 “80後”正是事業的上升期,對人生充滿謀劃,野心勃勃,面向未來。所以,今天 “80後”的懷舊,不是那種厭世、頹廢、消極的懷念,而是有感情要發泄、要溝通、要滿足的一種生活方式,絕非沉溺于過去、看不到未來、退出舞臺的滄桑感。畢竟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童年經歷,對他們的未來幫助不大,懷舊只是感情的需求,不是認知的需求。説到底,也就是年輕人日常情感生活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