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社論:菜農更需要得到政府怎樣的幫助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5日 10: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最近,各地不同程度出現蔬菜滯銷現象。對於菜農來説,如何抵禦市場風險仍是關鍵。據本報報道,在發生了菜農自殺事件的山東濟南唐王鎮,農村合作社、農超對接等生産方式,還未能普及,實施起來相對困難。普遍仍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在價格下跌後,各家各戶承擔著全部損失。

    令各級政府頭痛的“高菜價”,忽然之間就變成了“賣菜難”;對各級政府來説,仿佛一夜之間工作的重點就從“菜貴傷民”,轉向了防範“菜賤傷農”。

    解決目前各地蔬菜滯銷問題,既需要影響大、見效快的短期措施,更需要有長遠的政策,從根本上走出菜價變動週期。因此,首先需要弄清的是,菜農更需要得到政府怎樣的幫助?

    從最近的報道看,有關部門現在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三條:加強商農合作,促進産銷銜接;細分産銷信息,拓寬發佈渠道;支持菜農投保,建立救助機制。這措施,如果能夠得到有效執行,那麼,很多菜農或許能夠渡過眼下的難關。在河南中牟,幾天前幾分錢一斤的芹菜,收購價已提高到了0.11元至0.12元,基本能夠保本。

    然而,在現實當中,靠這些措施根本解決菜農的問題,卻不容樂觀。比如“農超對接”能夠降低流通成本,可推行的並不理想。此前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産品經由直採直銷銷售的比例僅為15%。據報道,在發生菜農自殺事件的山東濟南歷城區唐王鎮,也有“農超對接”,但是,有很多村仍然是一家一戶生産,農超之間沒有實現有效對接。

    實質上,無論是從農超對接、信息發佈、菜農投保,都在執行環節遭遇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一家一戶的蔬菜生産方式。零散的生産方式讓菜農和超市、市場、保險機構之間的溝通成本居高不下,也讓一些好措施推行起來相當緩慢。

    應該説,農超對接、打破信息不對稱、健全菜農保險機制,方向都是對的,然而,現在,菜農迫切需要的卻是生産組織方式的升級,即從一家一戶向現代化、規模化、組織化轉型。蔬菜生産如果不能完成公司化轉型,就難以降低市場交易各方的成本。

    按説,這些問題完全能夠按照市場自發的秩序完成,並不需要地方政府再額外做些什麼。可是,大多數的菜農仍然是個體戶的生産就説明,或許因為有些制度的存在,制約了農業市場化的發展和升級。

    新京報記者在唐王鎮調查發現,實現了規模化經營的農戶,他們建立的農村合作社與濟南的超市對接,多數都避免了影響。但是,唐王鎮的規模化經營幾年下來只有 1萬畝,並不多,另外,規模化經營遇到了兩個致命問題:一是土地流轉不易,二是規模化經營資金不足貸款難。這兩個問題其實都和農村土地制度有關。

    如果農村土地可以自由流轉,流轉的過程中能夠正常反映其市場價值,農地可以像國有土地那樣抵押、貸款,那麼,這兩個問題或許將迎刃而解。菜農在規模和經營水平上去之後,抵抗市場風險和對行情的判斷力都會大大提高。

    菜農更需要得到政府怎樣的幫助?不必要去細微地指導他們的生産和銷售,也不一定要給他們大量推銷種菜保險,這些通過市場都可以實現;菜農更需要的是,擁有參與市場交易的完整的權利和作為公民的基本保障,因而,需要通過《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等制度改進,打破影響農業升級的制度障礙,同時,給他們提供城鄉均等化的養老和社會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