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薛世君:全憑市場做主,工資恐難翻番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5日 08: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很多事情的發生,往往喜憂交替,比如最近廣受關注的工資翻番計劃。先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透露,我國將努力實現職工工資每年增長15%,在“十二五”期間力爭工資翻番。“工資五年翻番”,大家自然喜不自勝。

  可隨後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又表示,“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市場為基礎的工資決定機制”,且是決定工資水平及工資增長狀況的一條根本原則。這種“調薪主要靠市場”的説法,立時又讓人心生疑慮。

  工資是否全賴市場機制決定,一直莫衷一是。新古典經濟學派認為市場性因素對工資起決定作用,而制度學派則認為還應包括各種制度性因素。所以,即便“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市場為基礎的工資決定機制”,也未必就意味著僅靠“市場”就能實現“工資倍增”,更不意味著行政力量可以“袖手旁觀”。僅以最低工資標準而論,即便政府制定了這個“指導價”,很多企業還在打“擦邊球”,有的發放“地板工資”——將最低工資直接作為員工的基本工資,有的將職工變成“勞務派遣工”等等,遑論全憑“市場”做主。果真全憑“市場”做主,最低工資標準説不定會成為“天花板工資”呢,而“工資五年翻番”的願景也就有點“畫餅充饑”的味道了。

  日本也曾在上世紀60年代推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不到7年時間,人均國民收入就翻了一番。日本當時的“收入倍增”就沒有完全甩給“市場機制”,而是各政府部門綜合發力,打出了一套漂亮的包括最低工資制、推行社會保障、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削減個人收入調節稅和企業稅等在內的政策組合拳。其間的種種政府干預,雖然不那麼“市場”,卻提前實現了收入倍增計劃。

  將工資倍增的希望寄望于市場調節,無異於“與虎謀皮”。要想實現“工資五年翻番”,于目前的國情而論,一系列“對症下藥”的政府調控舉措不可或缺。比如至少可以在減稅讓利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方面有所作為。

  社會財富總歸是在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轉移,此消彼長。如果政府徵收的稅費過多,無疑就會擠壓企業和居民的收入。

  稅負之重,之於企業,正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小年所稱,中國企業稅負太高,17%的增值稅,再加上25%的所得稅,即使不是全球最高的,也是最高的之一;之於居民,突出表現就是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碎步前進”,生怕步子大了跌跤。

  以流轉稅為主的不科學的稅制結構、路橋費推高的物流成本、個稅的“逆調節”……都成為擠壓企業利潤、阻礙工資增長的“攔路虎”。這恰恰需要政府減稅讓利,勻出一些財富。企業稅負減輕,有了利潤空間,才可能與職工分享利潤,工資倍增也才有希望。

  當然,企業未必會主動與職工分享利潤。碎片化狀態的職工勢單力薄,根本沒有與資方進行工資談判和博弈的能力;工會經濟上依附於資方,沒有“叫板”的底氣。工資老闆説了算,還“倍增”個啥?這個時候,政府就應該挺身而出,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調整,比如完善集體合同制度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推動工會職業化以助其挺直腰桿,代表工人協商漲工資等,增強工人的博弈能力。否則,全聽“市場”説話,老闆永遠沒有加薪的動力和壓力,工資十年也翻不了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