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環球時報社評:15%工資年增長目標,現實嗎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07: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媒體報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18日稱,我國要努力實現職工工資每年增長15%,5年實現職工工資翻番。中國人的工資能有這麼大漲幅,自然是好事,但這個目標能否實現令人懷疑。環球網19日進行的投票顯示,93%的參與者表示對此“沒有信心”。

  我們不知道媒體是否準確傳達了楊志明副部長的講話,無論是不是,都希望他能做進一步的説明。以往的經驗顯示,不排除這個給社會帶來巨大福利預期的信息,是媒體的誤讀。

  工資收入是社會生産和分配領域最敏感的一件事,世界各國都預測或制定經濟增長指數,但政府都不制定全國工資增長率,而只規定最低收入標準。少數國家在特殊時期制定收入增長計劃,往往是籠統的。媒體報道只説楊志明透露了15%的年增長目標,但政府通過什麼杠桿來落實這麼高的目標並不清楚。

  中國法律沒有工資年增長率的強制底線,政府無法給大多數職工發工資,企業的經營效果又參差不齊,效益好的國企漲工資會引來指責,效益差的企業不漲工資同樣會受指責。此外工資成本增速過快,必然影響勞動就業,在正式宣佈15%的目標前,這些可能的混亂應當被充分評估。

  客觀説,民間永遠有增加工資的要求,而工資能漲多少,總體上取決於國家建設發展水平、國家財政收入水平,以及人均GDP的提高水平。由於政府對這些指標都有大致預期,不能説如果中國也搞一個工資增長的指導性計劃,就完全不可行。但很顯然,這是一種創新性的計劃安排,風險很大,制定它要比編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多幾分謹慎。

  對職工來説,工資增加越多越好,這種願望很容易在輿論中表現出來,政策制定者不得不承受這樣的壓力。但如果這種壓力不加過濾地轉移到企業身上,它很容易轉變成通脹壓力。而民眾的福利不僅在於漲工資,還包括低通脹等整體經濟環境的支持。

  解決福利問題,就像解決其他民生問題一樣,是來不得大躍進的。中國這些年雖在民生問題有所欠賬,但總的成績在全世界仍是最突出的。中國應對民眾的福利預期要有更科學的管理,使它符合中國的實際。輿論不應該過度刺激公眾這方面的預期,政府官員尤其不應做這樣的引導。

  在公眾福利問題上,實事求是是最重要的。西方政黨為執政利益經常做空口許諾,對他們的許諾落空,社會也習慣了。但中國卻不行。中國政府在經濟指標方面受到的民眾信任相當高,官員們提供一個利好消息,社會常常當真,社會這種態度會反過來成為政策制定者的新壓力。

  中國各級政府應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上,推動這部分人的工資增長高於社會平均速度,從而縮小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這幾年政府實際上已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關於普通工資怎麼漲,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長要“與經濟發展同步”。這樣的指導性表述是符合實際的,再制定15% 這樣的具體目標,未必能起到激勵民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