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社論:縮減公車,何時告別“盆景式改革”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07: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山東商報》報道,在不斷摩擦、調整中,山東省泰安市的公車改革已經悄然進行了9年。9年間,該市入住市政中心的62個部門1700多名公務人員,統一使用車管中心的90輛公車,各部門大都只保留一部公車,部分單位留有執法檢查的特殊車輛。
  
  有專家就此評價説,車改的“泰安模式”在提高公車使用效率、減少公車私用等方面有積極影響。但是,泰安公車改革還是存在一些明顯的“死角”和“盲區”。
  
  其一,當地市直機關公車改革如果沒有把下屬部門列入,很可能會事倍功半。新聞裏也提到,一些公務人員因為怕麻煩、嫌派來的公車不夠檔次,而繞開車管中心直接調用下面單位車輛。9年時間,“泰安模式”還沒有推廣到下屬各單位部門,推進艱難是一個原因,也不排除可操作性不足的因素。
  
  其二,公車改革實際上是一次利益的調整,是回到供給制,還是走向市場化,都需要一個明晰的線路圖,如果總是搞平衡、取折中、留餘地,最後依然會將改革的成果一點點耗散殆盡。很多部門還保留一部公車,表面上看是考慮到了各部門公務的靈活和便捷,現實地看,這一部留下來的公車很可能又成了部門“一把手”的專車。而看似聲勢浩大的公車改革,也就很可能成為對特權的變相維護。
  
  至於“泰安模式”的內部虛擬結算方式,更是一筆算不清楚的糊塗賬。每車8000元的代金券是按照怎樣的標準核算出來的?9年的時間,政府部門、社會事務都發生了很多變化,為何一直都是8000元?在公車使用上到底應該如何體現科學的動態管理?這些都需要深入探究。
  
  僅僅是將公車收將上來,再統一使用,不但無相應的配套措施輔助,亦無深化的改革措施跟進,則這樣的改革並不徹底,很可能會流於形式,甚至成為在某些特定區域具有展示效果的“盆景式改革”。泰安公車改革模式如果説是成果卓著、有普適性,那麼何以9年沒有推廣到山東其他地市,甚至都推行不到泰安下屬的基層單位。
  
  公眾現在最期待的是,公車改革需要開出實質性的藥方,必須要包括公車的數量、花費等信息的公開,公車最終要在公眾監督之下,並由民眾通過合法的代議程序決定一地公車的數量和花費。
  
  儘管如此,與其他地方“光説不做”相比,泰安市9年來在公車改革上的堅持依然值得肯定。改革總歸是需要邁出步子的,哪怕這步子有些蹣跚。不過,“泰安模式”顯露出來的困境,也再次提醒人們,公車改革到底有多難,難就難在“自己改自己”,事關利益,很難真正做到壯士斷腕。
  
  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密集部署公車改革,有關部門除了在多種場合宣示改革的決心外,也在制度層面出臺措施,並劃定方案時間表。此前,北京市已經向社會公開公車數量。可以想見,惟有將公車使用置於強有力的公眾監督之下,公車改革才能告別總停留于“盆景式改革”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