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人民時評:“刺母案”提醒我們補好“學會做人”這一課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8日 11: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今年愚人節,在上海浦東機場,發生了一個真實的悲劇:赴日留學生汪某因學費問題,與前來接機的母親發生爭執,拔出水果刀連刺母親9刀,致其當場昏迷。日前,這個悲劇又出現了“反轉”情節:原本在親戚口中,存在不打工光“啃老”、要求無法滿足會動手等毛病的汪某,時隔幾天,忽又成了汪母及親屬眼裏“勤勉、懂事,知道給家裏分擔壓力的好孩子”,刺母行為則因“精神不正常”。對此警方表示,已啟動對汪某的精神狀況司法鑒定程序。

  圍繞這一事件,各方評論洶湧澎湃,尤其對刺母者汪某不乏口誅筆伐。事情進展到這一步,已經成為公共事件,一方面應尊重司法程序和專業操作;另一方面,也不妨跳出案件的細節糾纏,從一個更加廣闊的社會視野來觀照反思。“刺母案”雖然是一個極端案例,但行兇者那殘忍的9刀,不僅刺傷了含辛茹苦的母親,也刺中了我們社會的一些軟肋。實際上,類似事件也有發生,諸如8歲乖兒子因爭吵欲掐死母親、23歲青年殺死雙親後還去網吧上網、名牌大學畢業生因母親干涉自己“人生的選擇”揮刀弒母等。在某網站關於“刺母案”的網絡調查中,近四成網友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問題的體現,還有將近半數的網友認為這一事件絕非個案,而是源於社會問題。

  問題到底出在哪?面對“刺母案”,人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悖論”:母親的愛,為什麼結出了恨的惡果?回到案件,人們不能不為汪母對兒子的深愛而感動,她以並不富裕的家底、每月7000元的收入,苦苦支撐著兒子每年8萬元人民幣學費、開銷30萬-40萬元人民幣的華麗留學夢,甚至在兒子連刺她9刀之後還是給予原諒,希望社會給孩子機會,把“可憐天下父母心”演繹到了極致,可嘆亦可悲。

  或許,問題恰恰出在這過於沉重的溺愛。汪母的心理和做法,和許多父母一樣,“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寧可自己苦一點累一點,也要給孩子創造盡可能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這本無可厚非,但關鍵在於凡事都應有度,量力而行,並且真正有利於孩子成長。一般的家庭條件,高昂的留學消費,五年的漫長時間,這本身就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母親把生活的艱難全扛在肩上的同時,也消減了兒子體驗人生、認識社會、感知責任、磨練意志的機會,缺乏“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樣的成長課程的修習,造成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溺愛,忽略了孩子心靈世界的塑造、心理問題的解決,而學校教育,也往往以考試成績、升學率為指揮棒,對心靈成長、人格培養重視不夠,從而出現了不應有的空白。汪某高中畢業之後就去日本留學,這樣一個尚處於“心理斷乳期”的孩子,一方面身負學成歸來、光耀門楣的巨大期望,另一方面也要面對適應異國生活、融入當地社會的艱難,加上日本經濟不景氣、地震海嘯的衝擊,其心理的緊張焦灼可想而知。

  據了解,汪某在讀大學之前性格還是比較開朗的,去日本第三年開始變得壓抑孤僻,儘管他是否存在精神疾病仍需等待司法鑒定結果出來後才能確定,但就已經披露的案情而言,可能存在調試心態、控制情緒等方面的心理障礙。而遺憾的是,母子之間一直未能有敞開心扉、解開心結的交流溝通,這就使得消極情緒一直處於積累狀態,成為一顆可怕的“定時炸彈”,汪某拔刀向母之時,就是這顆“炸彈”的啟動之時。社會學家説,溺愛和棍棒都出不了孝子、才子。不少類似案件也一再説明,愛不是罪過,但畸形的愛、糊塗的愛、錯位的愛,往往是悲劇的源頭。

  汪某也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留學生群體存在的心靈困境。2010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8.47萬人,留學生的自費比例越來越高,留學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一項針對留學澳大利亞的中國學生網絡調查顯示,留學生因業餘時間無處可去而常以網絡和影碟打發時間者佔26%;找不到傾訴對象和途徑的佔17%;學習、工作或經濟壓力大導致失眠者佔16%。自認為“吃得好睡得好,心情暢快”的,僅佔被調查者的7%。

  其實,不僅留學生,在國內學習的學生們,同樣存在旺盛的心理需求、多樣的心理困惑。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刺母”一事,提醒家長處理好物質給予和心靈呵護的關係,提醒學校統籌兼顧知識灌輸和人格健全,提醒學生理解把握成功和品德的關係,提醒每個人補足補好“學會做人”這至關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