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水晶:《金鎖記》,大愛情與小時代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3日 09: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對於迷戀文本張愛玲的張迷們來説,話劇《金鎖記》是迥然不同的一種呈現,從編劇王安憶的劇本二度創作,到導演許鞍華的三度呈現,舞臺上的《金鎖記》與原著表現出了相當大的分野與跨越。最主要的特點表現在舞臺版的《金鎖記》將七巧與三爺之間的不倫之愛作為主線,貫穿全劇,並形成劇中最強烈的戲劇衝突,而七巧的女兒長安則在母親的陰影與變態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愛情,成為悲劇中的悲劇。

  對那些並不過分執著于小説原著個人觀感的觀眾來説,《金鎖記》則無疑是一台精緻、工整的好戲,簡約的舞臺布景,由富於變幻的燈光配合,自由地營造出客廳、小院、內室、餐廳等多種情境,點到為止,傳情達意即可,並不多花工夫在硬景的製作與使用上。而在演員的服裝和小道具上反而用心良苦,竭力在細節中營造氛圍,讓觀眾在臺詞和劇情的引導下,可以有導入想像的依託載體。

  舞臺版《金鎖記》的成功首先源於劇本的改編,王安憶將原著中許多情節前後倒置、重組鏈結,並將七巧對愛的渴望、與三爺的情感碰撞、在喪夫多年後再次被三爺挑起情感波瀾後又重重摔回深淵這樣一條大起大落的情感主線放置於全劇最核心的位置,使得原來的“金鎖記”在金錢之鎖外,又加上了愛而不得的“情鎖”,而在某種意義上,這把“情鎖”的分量,比“金鎖”更嚴重地直接導致了七巧變態與近乎瘋狂的人生。

  這種戲劇衝突的再造,使得曹七巧的不幸更戲劇化,也更“常態化”了。年輕健康的女子嫁入沒落豪門,丈夫是個臥床不起的癱子。她愛上了背她進家門的三爺,周圍人嫌她家貧出身不好,都欺負冷落她,她也變得愈加鐵嘴銅牙,處處不饒人。丈夫死、老太太死,大家族一拍三散,她帶著一雙兒女靠田産和房租過日子,金鎖是已經背上了,圖她錢的三爺又找上門來以情挑撥,被她“慧眼”識穿,從此便一直絕望下去,變本加厲地在兒女身上報復和施害,以困住他們,攏住她微小而可控的“幸福”。這種挑明了的“愛而不得”主線,讓舞臺上的曹七巧更惹人同情,因為有愛的女人,更符合現代人的心理預期。

  因此,舞臺上焦媛所演繹的七巧,比起小説中的七巧,幸福得多,也鮮明得多。她好歹還愛了,還有自己的夢和一時的寄託,而張愛玲筆下的七巧,是更絕望的混沌一片,除了錢,沒有什麼可以讓她心安片刻的了。這,大概也算是四位女性藝術家聯手,為舞臺版《金鎖記》送上的一點暖意吧。

  而歷史中的曹七巧們,卻往往有更深的性格成因有待思索。家境、教育、性格、外在的壓迫、無望的格局,一樣樣綿綿密密地將人罩入網中,沒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也沒有一件不重要的,萬千的繩索,織成了命運,編成了天網,時代的網,無路可逃,也不知道該怎麼逃。張愛玲、魯迅、老舍和契訶夫筆下,多有這種人物,他們狡詐精明,卻又糊塗了一世,怎麼也拼不過身處的環境與大時代。最後讀者只能一聲嘆息,將目光從那些人物身處的時代抽回,撫今追昔,覺得還是今天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