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湯嘉琛:一則因藥致死的謠言何以屢駁屢興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3日 07: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每每談及用藥安全問題,“我國每年有20萬人死於藥品不良反應”這一數據,都會被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各類媒體突出地引用。4月11日,在衛生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趙明鋼對此進行反駁,“這個數字我不知道是哪來的”。(《新京報》4月12日)

  這並非有關部門負責人第一次對這則流傳甚廣的謠言進行反駁,然而,這條以訛傳訛的信息近幾年並沒有被殺死,反而屢駁屢興。只要涉及用藥安全問題,它都會被當做權威數據加以引用。

  不妨先在網上檢索一番,以“每年20萬人死於藥品不良反應”為關鍵詞,能搜到91.5萬個相關結果,足見這則謠言傳播之廣。其中,最早的能追溯到2003年甚至更早,但這些媒體報道的消息源無一例外的語焉不詳,大都是“據統計”、“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據媒體報道”;看上去可信度較高的一個版本是“據國家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推算”,但衛生部根本沒有“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該機構設在藥監局。

  現在一時很難追溯是誰最先炮製了這則聳人聽聞的信息,但值得反思的是,其生命力為何如此之強,為何能屢次將權威部門的辟謠信息消弭于無形?

  首要原因在於,我國當前的藥物安全問題確實比較突出,公眾在心理層面傾向於認同“每年有20萬人死於藥品不良反應”這一説法。畢竟,在“以藥養醫”格局尚未完全根除之前,某些醫院為謀求經濟效益而對患者濫用藥物,已成為一種無需證明的共識。醫生違規開藥,必然會給患者埋下健康風險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我們已直接或間接經歷了多起涉及藥物安全的公共衛生事件,這無疑會讓公眾選擇“寧信其有”。從2006年的“魚腥草”事件,到2008年的“刺五加”事件和“茵梔黃”事件,再到2009年的“雙黃連”事件、“雙糖”事件,以及近期的“尼美舒利”疑雲,每一次事故都會讓不明真相的公眾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當然,普通百姓不明真相,並不意味著主管部門可以視而不見。一則“每年20萬人死於藥品不良反應”的謠言一直在流傳,相關職能部門可能也存在工作缺位或失職。

  幾年前,謠言甚囂塵上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執業資格認證中心主任曹立亞曾無奈地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家藥監局或衛生部,沒有一個部門、沒有一個機構、沒有一套程序來統計每年因藥品不良反應的死亡人數(人民網2005年5月12日)。直到最近幾年,國家藥監局才逐步建立了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制度。

  但這種信息通報制度的制度設計存在較大問題,公眾關心的核心信息往往不能及時準確地傳達到公眾那裏,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09年和2010年跟用藥有關的死亡只有1100例,但仍有不少人誤以為這一數據高達“40萬”。官方和民間的信息如此不對稱,怎能消除公眾心中的疑慮呢?

  按照常理,極少數患者由於各種原因出現藥品不良反應,其實是正常的醫學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但是,一方面由於民眾的醫學素養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沒有官方的權威説法來給大家吃下“定心丸”,勢必導致子虛烏有的謠言滿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