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一舟:事業單位改革不是簡單地“減”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2日 09: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瞭望》新聞週刊近日報道,高層已就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作了全國性的整體改革部署,改革時間表也已確定。這項涉及包括離退休人員在內的4000萬“事業人”的改革,終於正式開閘。

  長期以來,事業單位存在著人浮於事、機構臃腫、效能低下、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且質量不高等諸多問題,事業單位改革早已勢在必行。據報道,此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主導理念在於,剝離非公益組織使之劃歸行政機構或轉化為企業,強化中堅力量的“公益”屬性,“行政的歸行政,市場的歸市場”。這樣的改革思路無疑是理性而積極的,但問題的關鍵是要防止改革做成一道簡單的“減法”題(甩包袱)。

  在我看來,事業單位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公共資源的公正分配,在事業單位中建立更規範的責效一體的法人治理結構,並有效提供公共産品和服務上,而不是簡單地削減單位、人員和經費。一些組織即便是脫去了事業單位的“行政外衣”,也不代表剝離其公益屬性,將之完全推向市場。比如公用事業領域,雖然這一領域的公共産品供給早已實現市場化運行,但依賴於政府的監管和財政的補貼才保證了産品價格的公益性,如果一旦政府撒手不管,舊體制下本來就不強的公共服務功能,很快就會趨於瓦解,轉而逐漸成為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利益集團,引發更深層次的公共問題。

  也就是説,當前事業單位改革“甩掉兩頭”的市場化要把握好一個度,即只能是部分的、可控的“市場化”,以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供給水平為目標,採用逐步推進的市場化手段,政府的責任和財政的投入更不能淡化。

  另一方面,“留下中堅”——留下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其實也涉及到一個強化政府責任的問題。在現實語境下,要想強化“中堅力量”的公益屬性,僅僅是確保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義務教育等純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編制和財政保障是遠遠不夠的。再譬如公立醫院,在過度市場化的醫改背景下,時下很多公立醫院已經患上了“逐利病”,徹底轉變為市場主體或者純商業性機構。政府投入的減少導致了公立醫院的“蛻變”,顯然要扭轉這種困局起碼要大幅提高公共財政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這是一個基礎。教育亦是如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事業單位的改革還取決和受制于“醫改”和“教改”,其難度之大、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改革不是“減法”而是一道“加法”題,是一個需要不斷強化政府責任、加大在社會事業上的各項財政投入的“系統工程”,不是減少多少事業單位和“事業人”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