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袁鵬:利比亞戰事與美國巧實力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8日 11: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美國時間4月4日上午,奧巴馬正式對外宣佈將謀求連任美國總統。就在同一天,美國決定不再派戰機參與空襲利比亞的軍事行動,這是繼此前將軍事行動指揮權移交北約後美國的又一“脫身”之舉。看來,奧巴馬不想以捲入另一場戰爭的形象參與2012年總統大選的行列,這也可視為其“巧實力”戰略理念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作為美國首位非洲裔總統,首位在任期間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多次公開承諾不對穆斯林開戰的奧巴馬,本不情願在伊、阿戰事未了,國內經濟形勢剛見起色的情況下捲入又一場同伊斯蘭的戰爭,遑論內閣成員意見分歧,戰略界多反對之聲。但是前有法、英盟國打頭陣,後有“人權高於主權”的所謂道德緊箍咒,身為“自由世界領袖”的美國容不得落後,只得運用“巧實力”,首次以“非領導”角色參與軍事打擊。實際上這場利比亞戰事仍然是美國坐“中軍帳”來領導。奧巴馬深知此舉將招致國內一批重量級人士的批評,經過左右權衡,終於在開戰十天后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以“聯合國授權、阿拉伯同意、非領導角色、多邊行動、不出動地面部隊”等等理由,歷陳軍事行動的必要性、正確性與合法性,以最大限度降低國內批評、國際壓力,體現關鍵時刻美特殊分量,並有意凸顯與單邊色彩濃厚的布什主義質的不同。還有一層不便明言的心思,那就是,以“配角”身份在利比亞實驗這種“新形式介入”,正是以 “巧實力”為核心內容的“奧巴馬主義”的本意。

  而事實上,真正促成奧巴馬軍事介入的原因,還在於西亞、北非局勢的變異。從突尼斯、埃及漫卷開的“中東波”,一度讓美國及西方精神為之一振,“大中東”民主化的戰略衝動再度被點燃。殊不料“革命浪潮”戛然止步利比亞,眼見搖搖欲墜的卡扎菲非但不倒,而且幾乎將西方看好的反對派逼上絕境。不強行將卡扳倒,不僅令美歐顏面掃地,而且將使中東“民主骨牌”效應受阻,不符合美國利益。

  但奧巴馬深知美國的處境。與小布什打伊拉克不同,當下的美國內有金融脫困、經濟復蘇重任,外有伊拉克撤軍未果、阿富汗戰局未了等難題,而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世界性問題也需要美國“發揮領導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國民眾人心思穩,不想再玩以軍事手段搞政權更迭的“政治遊戲”。

  利比亞局勢甚至西亞、北非變局同美國“重振實力地位”的大戰略相比,孰輕孰重,奧巴馬心知肚明。美國的戰略重心是繼續東移,還是回調,奧巴馬也需再三權衡。而當務之急,則是爭取獲得連任,否則只會落得個“收拾布什殘局”的慘澹遺産。這不符合奧巴馬一心改變歷史的雄心壯志。

  從美軍以配角身份參戰,到關鍵時刻急於從戰事脫身,美國此次在利比亞軍事行動中的“反常”之舉,與其説是歷史的進步,不如説是無奈之舉。奧巴馬摒棄單打獨鬥的強勢作風,轉而大玩“巧實力”,也是形勢使然。(袁鵬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