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練洪洋:墓誌銘DIY,以生命名義幽自己一默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6日 09: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清明時節,在幾個門戶網站的微博上,網友們自創墓誌銘活動風行一時。譬如在某網站微博“寫給自己的墓誌銘”專版上,從3月30日開始,網友已發佈了數千條“我的墓誌銘”,平均兩三分鐘就有更新。如網友“陽光女人”的作品是: 衣服一穿一脫,一天就過去了;衣服一穿不脫,就一輩子過去了!網友“捏柔柔68”:基因重組在一片中,稍等20年。

  在“800萬天價墓”、“墓奴”、“死不起”等一片沉重的清明節新聞中,網友們“寫給自己的墓誌銘”活動,無疑是以生命的名義幽自己一默,讀著網友們一則則充滿睿智、豁達、侃味十足的“墓誌銘”,分外輕鬆,死亡也變得不再可怕。會心一笑之餘,再觀照日漸變味的殯葬文化,不禁百感交集。

  喪葬服務,貓膩多多,價格畸高;動輒幾百萬,“天價豪華墓”不亞於別墅“樓王”……令公眾驚呼“死不起”,何以如此?個中當然存在商人利用稀缺資源牟取暴利、監管部門管治不力、相關法規不完善等原因,這只是賣方與第三方責任,作為買方,恐怕亦要反思。沒有買家的熱捧,便不會有賣家的瘋狂。可以説,在殯葬亂象中,買方至少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

  養老送終,新生死者,固然為孝道犖犖大端;清明掃墓,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是為人倫大道。只是過猶不及,皆為非福。“事死如生”的生死觀念,“入土為安”的殯葬行為,且不説經濟負擔,單就死人與活人爭地問題,對於有13億人口、逐步邁入老年化的大國來説,就是“不能承受之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價格杠桿必然要起作用,墓地價格飆升不可逆轉。而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炫耀性消費也蔓延到殯葬領域——一些人把殯葬活動當作炫耀自己或家庭財力、權力、地位的機會,大辦喪事,竭盡厚葬隆禮之所能——更加劇了殯葬之亂象。流風所及,一些富人甚至未亡先修豪華活人墓,圈地佔坑。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都有一些哲學家、思想家對厚葬之風提出異議,倡導殯葬節省、喪事從簡。比如墨子抨擊厚葬久喪是“綴民之事,庸民之則”,提出“薄葬節財”;韓非提倡死者“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執喪二日”;東漢哲學家王充批評厚葬乃“重死不顧生,竭財以事神,空家以送絡”,堅持“薄葬省用”。多年來,政府也一直提倡殯葬改革,奈何傳統殯葬陋俗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移。時移世易,殯葬改革時有反復,在廣大農村,土葬現象呈死灰復燃態勢。一些地方,乾脆一手交錢一手交墳,只要錢財到手,火葬土葬悉聽尊便。

  “不看了,大通鋪似的,活著扎人堆裏,死了還人擠人的。你要是不忌諱,乾脆買個花盆,把我裝裏邊,栽一棵綠蘿……”這是去年上映的電影《非誠勿擾Ⅱ》中,罹患癌症的李香山在墓園的一句臺詞。該劇情節乏善可陳,倒是主人公“視死如歸”頗富啟迪。人生到這種境界,夫復何求?厚葬豪墓,純屬多餘;觀念一轉,海闊天空。

  在殯葬改革上,管理者更多從硬層面管理,用行政手段干預,而疏于對觀念的匡扶、培育,偶有顧及,多半流於空洞説教。摒棄薄養厚葬、大操大辦的喪葬陋俗,加強行業監管,規範殯葬市場秩序,固然需要;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公眾教育,也當重視。譬如,生命教育從小抓起,慢慢養成正確生死觀。管理規範行為,教育修正理念,方可正本清源,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