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梅新育:利比亞之戰衝擊巨大 後果嚴重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30日 08: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最近,席捲西亞北非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動蕩,已給當事國和區域內其他國家國計民生造成重大衝擊,其嚴重後果未來還將進一步暴露,國際大宗商品和資本市場也因此動蕩不已。

  通常,石油財富增長與製造業競爭力增強兩者難以並存。石油收入增長反而會對石油輸出國非石油産業(特別是製造業)造成打擊。首先,石油收入增長將通過匯率機制打擊非石油産業。其次,石油業將使非石油産業在爭奪各類生産要素的競爭中處於下風。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北海油氣田取得鉅額收入的英國、挪威、荷蘭等發達國家,到這些年來石油出口收入暴增卻苦於輕工業和傳統重工業衰退的俄羅斯,都曾陷入這種窘境。

  政治動蕩惡化了西亞北非地區的經濟政治環境: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開發行業大面積停産減産;國內外遊客如驚弓之鳥,旅遊業蕭條;國家財政收入銳減,支出卻大幅激增,且許多項目純屬應急“維穩”;從居民住宅到道路、橋梁、輸水管道,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停頓;有專業知識的青壯年勞動者和外籍勞動力大量外流……同時,阿拉伯國家政局動蕩,特別是利比亞戰爭,在短期內劇烈干擾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走勢,刺激阿拉伯國家資本外逃,長期更將為商品市場和該地區乃至全球政治形勢投下眾多不確定性。

  本來,假如利比亞內戰不升級為國際戰爭,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或許走向降價,特別是油價。因為國際市場油價自2月下旬以來因阿拉伯世界動蕩、特別是利比亞內戰而猛漲,其中本來就有過度恐慌的“超調”成分,動亂和戰事降溫將給熱得發燙的油價降溫。假如西方不干預,利比亞內戰可能較快結束,從而消除利比亞內戰推高油價的動力。

  然而西方的軍事干預卻讓油價獲得了新的上漲動力。如果西方轟炸嚴重破壞利比亞油田和運輸設施,即使沙特等國增産也難以完全彌補利比亞油田受損所造成的供需缺口。據報道,利比亞石油出口量位居世界第十五,去年每天原油産量為160萬桶,約佔世界日原油産量的2%。但自利2月出現動蕩以來,利原油日産量降至不足40萬桶。歐洲市場所受影響尤其大,因為利比亞原油主銷的歐洲市場煉油廠設備很多只能使用輕質的利比亞原油。而利比亞反對派裝備、訓練都嚴重不足,反對派領導人也承認能戰者不過千人,且內部紀律渙散,並未形成統一的領導核心,即使西方軍隊提供空中支援,只要西方不出動地面部隊,一盤散沙的利比亞反對派未必能迅速擊敗政府軍;即使擊敗政府軍,實現了政權更迭,也未必能夠有效統治管理利比亞領土及其經濟生活。這樣,利比亞石油生産和出口將面臨的不確定性不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其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擾亂也將相應存在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自從20世紀70年代油價暴漲以來,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美元就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支日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西亞北非政治動蕩和戰爭延續,必將刺激規模巨大的阿拉伯資本紛紛逃離母國,轉入政局穩定的“安全港”,從而從匯率、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及其母國資産價格等多方面影響國際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