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江曉原:初步反思“搶鹽風波”和“超級月亮”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8日 1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此次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發的海嘯和福島核電站輻射泄漏,現在雖然塵埃尚未落定,但已經有兩件事情值得我們初步反思:一是搶購食鹽風波,二是所謂“超級月亮”傳言。這兩件事情在表面上都和此次日本地震有關,在背後更有著某些共同之處。

  不缺乏“科學精神”的某些推理,為什麼結論倒是錯誤的?

  一個最常見的反思路徑,是感嘆公眾“缺乏科學精神”。這種説法現成而且説來省事,幾乎可以不假思索,結論則必然是“需要加強科學精神”、“應該提高科學素養”之類空洞的老生常談。但我們如果稍微思考一下,結論也許就大不相同了。

  搶購食鹽的行動,當然是起源於“福島核電站輻射泄漏已經擴散到中國”的傳言,但問題是這則傳言為什麼會導致公眾搶購食鹽呢?那是因為公眾在聽到傳言之後一定會進行某些推理。這些推理中與科學有關的大致有兩點:一、補充碘有助於防輻射,而常用的食鹽是碘鹽,其中含碘;二、食鹽是從海水中來的,而福島核電站的輻射泄漏會污染海水,未來一段時間的海鹽將不再安全,所以要趕緊囤積一些“清潔的”食鹽。

  平心而論,能這樣推理,不是非常“富有科學精神”嗎?

  當然推理的結論是錯了。在“搶鹽風波”中,政府和官方媒體應對正確而迅速,一面大量供應食鹽,一面請各方專家在媒體上為公眾解釋。於是大家知道了:食鹽中雖然含碘,但含量小到對防輻射幾乎沒有作用;而福島核電站迄今為止的輻射泄漏並不會對未來的海鹽造成任何污染。

  這樣看來,公眾的上述推理其實並不缺乏“科學精神”,推理的結論之所以錯,是因為缺乏準確的具體知識(比如食鹽中碘的含量、海鹽生産的原理和過程等)——但我們憑什麼要求公眾人人都成為防輻射專家、海鹽生産專家呢?公眾不掌握防輻射和海鹽生産的專業知識,難道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嗎?

  堅守常識,為什麼反而能夠“淡定”且免於錯誤跟風?

  公眾在聽到“輻射污染到達中國”的傳言之後所進行的推理中,還有與科學無關的部分,這部分其實更值得我們重視。有部分公眾對政府缺乏必要的信任,甚至抱著某種毫無根據的偏見,認為政府會不顧公眾死活而隱瞞核輻射污染的真相,所以必須而且只能“自救”,搶購食鹽就是“自救”行動之一。這種偏見即使僅僅從動機上考察也能看出是極度荒謬的——世界上有哪個政府會通過讓自己的民眾受到核污染而獲利?

  與此同時,在“搶鹽風波”中,也有許多公眾表現得理性、“淡定”。這些“淡定”的人,同樣聽説了傳言,他們又是依據什麼推理而使自己免於錯誤跟風的呢?他們主要依據的是常識。

  常識之一是,福島距離中國至少1000公里,中間隔著朝鮮半島和遼闊的海洋,萬一福島核電站輻射泄漏真的失控,核輻射首先將污染日本全境,現在日本災區的民眾都還“淡定”著,我們有什麼理由恐慌呢?

  常識之二是,全世界的核試驗不知道進行過多少次了,既然大氣層核爆炸也沒有引起輻射污染恐慌,福島核電站的輻射泄漏難道還能超過它?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恐慌呢?

  常識之三是,對自己的政府有信心,相信政府會密切關注事態發展,萬一福島核電站輻射泄漏失控,會及時發出警報。

  這三條常識的“科學色彩”,明顯不如上述導致搶購食鹽的推理,但得到了正確的結論。如果現在我們將這些遇事“淡定”的公眾讚為“富有科學精神”,對他們來説那倒真是“過獎”了。

  所謂“超級月亮”的傳言,也熱鬧了幾天:説今年的3月16日至22日有所謂的“超級月亮危險窗口”,月亮到達最接近地球的位置,會引發一系列災難……巧的是日本的大地震和海嘯適逢其時,結果這個傳言就在網上瘋傳。這原本是國外一個星佔學家造出來的,聽上去也很有“科學精神”,問題則仍然出在專業知識上——月亮每27.5546日都會經過一次它軌道的近地點,這個週期天文學上稱為“近點月”。要是月亮近地點和大地震有關,那豈不是我們每個月都得面臨大地震?

  信息傳播手段日益失控的“信息時代”,最應該警覺的問題是什麼?

  其實在“搶鹽風波”和“超級月亮”傳言中,主要問題並不是有沒有“科學精神”,我們也不能要求公眾人人事先就懂得防輻射和近點月,我們更應該追根尋源,思考一下傳言的産生及其傳播機制。

  已經有人揭露,“搶鹽風波”背後有遊資炒作的背景,第一波到各大超市搶購食鹽的人,甚至被指是有人花錢雇的。果真如此的話,把那條“輻射污染到達中國”的傳言瘋狂散播,就很可能是與之配合的行動之一了。

  現在許多人仍在盲目謳歌“信息時代”,相信我們獲得的信息越多,獲得信息越容易,生活就會越好。互聯網、手機短信、微博等等,正越來越快地將我們拖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此次“搶鹽風波”和“超級月亮”傳言中,傳統媒體(報紙雜誌和電視廣播)表現良好,沒有傳播傳言,而及時提供了正確的信息和知識。傳言借助互聯網、手機短信、微博等迅速擴散,而且造成了風波。

  為什麼會呈現這種分化?因為傳統媒體尚在有效監管之下,要負責任;而互聯網、手機短信、微博等難以監管,可以不負責任,甚至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在信息傳播手段日益失控的“信息時代”,我們的判斷力不僅沒有增強,事實上反而在上述風波中表現出了下降的趨勢,這才是最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主任,教授、博導)